开化水库工程是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国内首座将流域生态修复纳入建设任务的水利工程。该项目在建设中充分运用“两山”理念,创新“生态电梯+增殖放流+绿色阶梯”三位一体模式,在钱塘江源头构筑了“防洪供水+生态修复”的新范式。
3月27日上午,在开化水库溢洪道一侧,数名工作人员正紧张进行70米升鱼机轨道的铺设收尾工作。待铺设完成,整个升鱼机系统将完成接轨,进入调试阶段,这也标志着开化水库“水生态通道”基本建设完成。这条形似电梯的设施,凭借差异化水流速设计,巧妙模拟自然洄游环境,吸引不同鱼种进入集鱼槽,随后通过科学的“引-升-运”流程,助力鱼群成功越坝洄游。
南水北调(开化)水务有限公司安全总监叶强表示,开化水库增设升鱼机系统,攻克了高坝过鱼的技术难点。相较传统过鱼方案,升鱼机系统能适应下游不同水位变幅和流速变化要求,极大提高了过鱼效果,尤其为游泳能力弱的鱼类洄游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生物多样性。
作为生态屏障的重要部分,占地50亩的鱼类增殖放流站也即将完工。未来,这里将聚焦攻克开化特有、稀有的圆尾拟鲿、原缨口鳅两类鱼种的人工繁育技术难题,并每年放流21万尾鱼。与此同时,配合库区下游17座堰坝、7座水电站的改造,打造地上地下相结合的103公里“绿色阶梯”,构建起鱼类“产卵-成长-洄游”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网络。叶强还提到,为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化水库设置了增殖放流站、生态流量在线监控系统,并对流域生态进行修复等。这一系列举措将推动马金溪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据了解,历经36个月的攻坚,开化水库已完成总投资的98%,并顺利通过蓄水安全鉴定,具备下闸蓄水的条件,距离全面完工、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效益的转化仅一步之遥。
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陈舟指出,开化水库的核心突破在于将生态修复功能提升至与防洪、供水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开创了水利工程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的典范。项目创新的“鱼道+升鱼机+增殖放流站”三位一体生态修复系统,攻克了不同鱼类洄游习性差异的难题,为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和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