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24769633229P/2025-0083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5-01-21 | |
发布单位: | 桐村镇 | 有效性: |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2024年总体情况
全年规上工业产值达2.92亿元,同比增长11.1%;累计进出口接近4000万元,预计同比增长超30%,截至2024年11月份,排名全县第二。完成公共财政税收收入522.79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867万元;新招引企业7家,桐村招商组成绩列全县第四,得到县政府主要领导表扬肯定。
(二)工作成效
工业经济向优提质。全面深化“五链”融合,创新设立“营商环境服务驿站”,迭代升级“政务服务、社会服务、链上服务”机制。聚焦密胺产业在材料研发、以竹代塑等方面瓶颈,助推工业企业产品提升、产业链拓展。2家企业获得“开门红”奖励,新增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开化瑞达塑胶科技有限公司耐热高强酚醛材料获认定为浙江省首批次新材料。竹木产业园争获6500万元专项债项目资金支持,投资约4000万元的一期项目建筑面积达2.52万平方米,目前主体已结顶,投资约2500万元的二期项目完成招投标等开工前期工作。
品质农业向强提级。全镇完成生猪出栏6728头、家禽58585羽,朗德鹅养殖纳入县庭院经济补助政策方案,翻毛鸡保种稳步提升,现存栏种鸡3000羽。种植油菜面积4621亩,预计产量550余吨。种植大小麦848亩、早稻202亩、大豆、玉米、小香薯等旱粮1800亩,完成“两非”整治复耕复种85.55亩、抛荒地整治复耕复查300亩,营造“重农抓粮”的良好氛围。全镇上报油菜规模种植补贴面积4621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完成农产品快检302批次,完成2024年油菜种子发放2250斤。
共富经济向前迈进。全力发展更有奔头的“土特产富”,九村探索抱团发展光伏产业、小香薯产业成效初现,全县首个阿里共富项目——钱江源共富农品精深加工基地、开化县阿里巴巴ESG创新实践基地落地桐村,实现“阿里公益+果链科技+九村”联投1150万元,带动灵活就业500余人,实现小香薯亩均增收2500元以上。通过“九村联投+国企注资”形式,投资2000余万元盘活废弃矿山120亩,建成“阳光共富”光伏发电项目(一期),年均发电量约500万度,2024年获100万元收益分红。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跃升到新水平,实现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50万元以上村4个。
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坚持落实“四新”项目闭环推进机制,投资1.2亿元的年产5万吨竹制品深加工项目已完成开工前期工作。竹木文创园标准厂房已出租1.62万平方米,在建厂房近3万平方米,一标段已完工95%,二标段完成招投标准备工作,三标段已完成招投标。裴源、杜坑、黄石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项目全面完工。
招商引资再创佳绩。持续深耕密胺产业链的上游配套和下游销售端资源,成功引入衢州新橙塑业有限公司、亿丰劳务服务有限公司等4家贸易企业和浙江泰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亚能电气有限公司等3个制造业项目,与浙江恒源洁具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协议,开创与新三板上市公司投资合作历史先河。
要素争取稳中有进。牢牢抓住“一揽子增量政策”机遇,用好用足工业扶持、农业专项、财政一事一议等政策,3个村获得一事一议项目支持。争取区域协调资金1645万元、山海协作资金200万元,建成钱江源农品精深加工基地、“阳光共富”光伏发电项目。开展全镇项目谋划擂台赛,储备重点项目5个,总投资2亿元,为争取6500万元专项债项目资金抢得发展先机。
协调发展更加有序。新增绿化造林110亩、开展油茶低改和套种2340亩,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清理枯死松木482立方米,有效防治松材线虫病传播。持续推进镇村两级“田长制”,扎实推进“卫片执法”整改工作,完成23处国土变更调查违法占用耕地整改工作。建房审批30户,规划许可证办理100%,满足农民建房合理需求。开展五水共治“找寻查挖”专项行动,完成裴口矿尾水治理阶段性工作。
和美乡村更显韵味。疏导结合,完成屋顶分布式光伏第一、二序列风貌整治。有序推进总投资800万元的农村饮用水达标提升项目,改造提升全镇21个单村水站、供水管网,施工进度达到70%。桐村镇2024年饮用水城市管网延伸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改造提升项目开工建设,持续巩固省“污水零直排区”标杆镇创建成果。龙山溪支流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完工,河道建筑垃圾清理基本完毕。
文明实践更添活力。纵深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整治房前屋后乱堆放450余处,清理垃圾468处,每月创文工作排名靠前。先后举办全国“青蛳Jue王”挑战赛桐村站、首届柿子文化节、阿里巴巴公益产业创投计划暨桐村镇首届“小香薯”农产品推介活动。《新华每日电讯》头版报道桐村高质量充分就业体系做法,桐村镇获评全省文化礼堂示范乡镇,门村村文化礼堂入选全省最美文化空间。
民生保障全面加强。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开展爱心慰问行动173人次。发放低保金508万元、临时救助金10.46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171.7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8.73万元。桐村镇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门村村)和桐村村、严村村老年食堂以及裴源村共享食堂有序运营,新建王畈村共享食堂。完成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及回访246人,着力提高重点群体收入,巩固乡村振兴成果。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成功举办“桐花教育基金再出发”六周年主题活动,再获爱心捐赠130万元,桐村中心小学获评衢州市第三批智慧校园,美育研训做法在山区海岛26县作典型介绍,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完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8857人,免费健康体检4033人,新增应急救护人员考证15人,健康服务供给水平稳步提高。开展我们的节日、全民阅读等活动10余场,组织志愿活动20多期,建丰村97岁剃头匠方来友荣评第三季度“中国好人”,乡风文明更加彰显。全年向部队输送优秀兵员3人,大学生比例达100%,征兵质量提升明显。门村村创成市级基层统战“同心之家”。工、青、妇、残联等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提升,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取得新成效。
社会大局平安稳定。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指导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帮助排查一般隐患650余个、重大隐患8个,全部整治到位并销号,保障了企业生产安全。对照基层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建设工作规范标准,建成镇应急消防管理站、专职消防队,及时处置“7·22”垃圾中转站车辆火情救险,全年火情同比下降200%。在全市应急消防管理站技能竞赛中,代表开化县出战,勇夺全市个人第二名的优异战绩。高效完成“保畅护安”“秋冬守护”道路交通安全专项行动,完成交通安全隐患点整改12处。打好防汛主动战,清理道路塌方8处,转移高风险区群众272人,集中安置13人,浙江卫视、新闻深一度等省级媒体聚焦我镇干群奋战防汛排险一线事迹。
(三)存在问题
1.经济总量偏小。密胺产业层次不高、结构不优,在全县争先进位的基础还不稳固;
2.村级增收渠道需拓宽。镇村财政增收工作方法不多,缺乏产业类项目的谋划,镇兴村强民富的发展之路还有待拓宽;
3.矛盾纠纷调解能力需提升。部分干部在面对矛盾纠纷时靠前不够,化解纠纷办法不多、能力不足,责任意识还有待加强;
4.少数干部规矩意识需提高。部分干部自我要求不高,执行纪律规矩不严,农村党员酒后驾车等情况禁而不绝。对此,我们一定直面问题,迎难而上,采取有力措施,逐一推动解决。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一)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力争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约5%;固定资产投资和县级税收收入保持正增长。
(二)重点举措
强化要素支撑保障。聚焦高质量发展需求和上级政策支持导向,能多则多、能早则早、能快则快,全力以赴争政策、抢要素。持续推进“信息早捕捉、对接早跟进、项目快承接”闭环工作体系建设。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大力提升全要素服务保障能力,力争桐村集镇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等12个重点项目纳入县重点项目政策笼子、要素保障盘子。向上争取建丰村物业移民项目水库移民补助资金100万元以上。
加速抚育密胺产业。坚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的鲜明导向,促进项目产值和税收逐步增长。寻求地掷球赛事合作机会,提升密胺产品影响力和附加值。通过校地合作、人才交流等形式强化科技赋能,探索年产120万套马桶盖、年产1000万套轮组等项目“工业上楼”“隔墙送料”,为企业生产提供空间要素保障,努力做到“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力争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保持在2.9亿元左右,规下样本企业营业收入加权后增速10%左右,进出口总额约4000万元。
加强企业科技创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深化创新资源配置和科技政策设计,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瑞达塑胶引进博士人才,加大密胺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健全“龙头企业引领、链主企业攻坚、初创企业争先”的协同发展创新体系。集中力量攻克热固性塑料等2个市重点科技项目技术难关。力争全镇规上企业R&D经费年均占比达到4%左右,为产业赋能、产品提级奠定技术基础。
管好严抓安全生产。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纵深推进工贸企业、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城市运行、消防安全、特种设备、森林防灭火等关键领域和重要场所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持续抓好秸秆禁烧、燃气安全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做好防汛防台、抗旱、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防御工作,提升应急救灾能力,坚决遏制较大事故、最大限度减少一般事故,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信访积案和突出问题化解,形成矛盾纠纷闭环化解格局。平稳推进村级换届工作,守牢平安底线,做好反诈宣传工作。动态清零信访积案,确保初信初访办结率、县级以上信访化解率100%。排查平安稳定隐患,对违章建设、违规捕鱼、非法采砂等违法违规行为,早发现、早报告、早化解、早治理。全力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加强治理体系建设。加强“141”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开展群防群治、联防联控,不断改进治理体制机制,探索建立调动群众参与各村建设的管理机制,确保基层治理高质高效。完善镇综合信息指挥室建设,全力打造“平安建设示范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