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24002626613H/2025-0035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5-01-14 | |
发布单位: | 农业农村局 | 有效性: |
一、2024年特色亮点工作
(一)抓生产保供给。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2476万元,累计增幅3.39%,全是第二。完成高标准农田“两非”整治942.38亩,在全市率先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储备区划定任务3620亩。完成秸秆综合利用1.62万吨,利用率97.81%,实现全县秸秆收储运全覆盖。开化县籽粒大豆产量一举打破百亩方最高亩产和攻关田亩产纪录,成为新的“浙江农业之最”纪录。
(二)提质量促转型。聚焦龙顶振兴战略,高规格举办开化龙顶高质量发展大会。截至目前,茶叶一产产量1780吨,产值12.56亿元,开化龙顶品牌价值达38.04亿元。2024年开化龙顶、开化清水鱼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成功争取中央农业主体经营能力提升试点,省“百村万户”增收促富试点、衢州市未来农业园区创建等,最高可获专项资金支持4150万元,成功争取省级区域协调资金绩效评价奖励资金1020万元。深入推进钱江源品牌建设,完成了365共富协作区农产品交易平台的建设。由浙江芸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7000余万元的“年产6405吨石斛系列饮料”招商引资项目正式开工。
(三)深化“千万工程”。启动2024年度17个和美乡村(未来乡村)、15个2024年数字赋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20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项目建设,创新推动2条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线路改造提升。续建金星连片发展实验区,获市“大三农”奖励资金300万元,2024年我县成功列入浙江省“三大行动”试点县名单。探索以金星村、下淤村为核心的“1+1+N”全域运营模式,下淤水岸经济成功获评全省乡村经营“十大业态”。
(四)促改革谋创新。持续推动农业标准地块运营6宗6610亩,完成农业标准地宜机化项目3210亩。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推动落实宅基地有偿使用。扎实做好农民共富搬迁工作,全市率先发布“1+1+2+5+1”搬迁政策体系,前三季度完成搬迁人口4190人,整村搬迁自然村13个。聚焦“三清一促”专项行动,深入排摸问题底数,完善机制集中整治,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目前问题整改率达到97%以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获国开行授信贷款9亿元,完成林木资产调查15.3万亩,资产评估10万亩,完成流转签约6个村1.92万亩。开化县“一户一群鸡”成功入选10个省级“庭院经济1+1”典型案例。
(五)强统筹重保障。截至目前,全县255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7238.17万元,经营性收入6707.71万元 ,其中31个村实现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11元,增速7.8%,增速排名全市第2、26县第9;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0365元,增速11.9%,增速排名全市第3、26县第17。
(六)抓队伍强根基。开化县两山业务培训学校成功入选首批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李群勇等5人入选省级乡村工匠名师,董志华剪纸工作室入选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工作室,开化县被确定为第一批“浙农才”数字化应用试点。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项目方面。近年来,我县没有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同时重大项目谋划不足导致向上争取资金要素能力弱,如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美乡村试点、省级乡村振兴综合试点、“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等中央、省级专项资金争取上“乏力”。项目实施绩效不强,部分项目建设前期绩效评估不够精准,建成后主体市场运营能力不足,导致项目实施绩效不强。部分乡镇、办事处现有的闲置农业产业用房,包含农事服务中心、集体物业经济用房、茶叶体验中心等类型,未有效盘活运营。
二是农业产业发展方面。产业势头不够强劲,全县“两茶两中一鱼”等乡村产业发展缺乏多元化,普遍存在平台集聚不强、产业链条不长、龙头示范带动弱、三产融合程度低、品牌附加值低等问题。如中蜂产业集聚性不强,规模小、分布散,全县近4000个养蜂场(户)均属零星分布,且形成规模的主体少;如开化清水鱼水面超过1000平方米的规模化生产基地仅42家,且大多数还停留在单纯养殖环节。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如全县总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的全产业链仅茶产业全产业链1条,油茶、中蜂蜜、中药材等农产品尚处于初级阶段。此外,全县57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国家级为“0”,仅1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4家产值在1亿元以上。
三是强村富民方面。村集体经济薄弱,部分村集体自我造血能力不强,在乡村产业路径探索,项目谋划上缺乏专业性,产业定位不精准、项目包装能力弱。村办企业管理不规范,部分村集体在没有较好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的情况下,跟风成立强村公司,造成强村公司市场竞争力差、经营能力弱,出现难以为继的现象。如苏庄镇11个村成立了开化县云台苏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于公司一直未确定发展的项目,处于长期未经营状态。农民搬迁乏力,受政策性搬迁与项目性搬迁政策差异较大、搬迁潜力不足、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等多因素影响,我县农民搬迁实际效果不理想。
四是和美乡村方面。农村发展不够均衡,和美乡村建设覆盖面未达全域,一般村与精品村,行政村与自然村相比差距较大。多数村庄只注重外围的打造,没有深入村庄内部,和美乡村建设存在“长短脚”问题。如音坑乡下淤村和儒山村,在公共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上就存在明显差距。乡村运营探索不足,多数村庄普遍存在业态不丰富、产业链单薄、人气集聚可持续性不强,运营人才匮乏等问题。如石柱未来乡村目前仍未培育出主导产业。如,除金星村、下淤村等少数村引进第三方整村运营,其他村未能引入专业运营人才,长效运营难度较大。
三、2025年工作思路
(一)主要目标
力争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80以内;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年度增速达6%以上,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到49%以上。
(二)重点举措
1.振兴农业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
一是加快龙顶振兴。大力推动森林茶园基地、原料茶订单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中龙22、中龙113”两个特色品种进行品种登记。加快推进365共富联盟开化龙顶“三茶融合”创新园项目,积极争取与浙茶集团、茗皇、农夫山泉等链主企业合作,着力打造茶产业集聚区,力争2025年加工厂投入试生产。实施千万资金振兴龙顶之丛书编撰,开展茶文化“五进六会”活动,赴香港、杭州、上海等地开展茶叶专场推介会,加强与黄山、婺源、休宁等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区区域交流,力争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38亿元。
二是推动产业兴旺。积极推动“浙江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实现清水鱼产量3000吨以上,全产业链总产值3.8亿元。创建中药材标准化精品园20个,带动标准化种植5000亩以上,实现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达3.2万亩,产值达1.5亿元。开展蜂业质量提升行动,确保中蜂养殖量稳定在5.6万群。高质量推进重大产业平台建设,补齐“3+X”产业领域短板,力争建成未来农业园区1个。培育农业领军企业,力争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持续推动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全年新增绿色食品8个,新增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4个,新增品牌授权产品15个,举办品牌“百地百场”活动20场,力争年度品牌授权产品销售额突破5亿元。
三是保障基本供给。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完成粮食播种15.35万亩以上、总产6万吨以上,争取全国主要粮油作物绿色高产高效行动促进大面积单产提升项目。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完成对全县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土壤“全面体检”。做大做强畜牧业,推进开化翻毛鸡、年猪和朗德鹅等产业发展,全年生猪存栏量达7万头(其中能繁母猪0.75万头),年出栏12万头,家禽年饲养量120万羽,主要畜禽产品自给率100%。做好“两非”整治后半篇文章,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以及储备区划定,新建高标准农田2000亩,力争实现“多田套合率”85%。
2.深化“千万工程”,绘就乡村新图景。
一是带上持续提亮乡村特色。持续开展金溪画廊诗画风光带产业培育、风貌提升、文化挖掘、品牌塑造,并以风光带为重点,新建5个未来乡村试点,第四批5个未来乡村通过省级验收,力争优秀村、良好村各1个。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当年投资不少于15亿元,招引落地5000万元农旅项目2个以上。2023-2025年度区域协调项目全面完工,资金拨付率达100%,三年总体绩效评价二档以上。
二是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实施一批和美乡村精品村、重点村和一般村项目,推进和美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带状型发展,加快和美乡村串珠成链、连线成景,力争和美乡村覆盖率达到60%。巩固深化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成果,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确保乡村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持续优化,环境质量在全省保持领先。以全省“三大行动”试点县为契机,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新“三大行动”,每年实施一批试点村。
三是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全面完成87个已入库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全力争取第十三批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项目,第十一批1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2个一般村顺利通过省级绩效评价。全力争取一批传统村落列入省级以上名录库,积极推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和农村“老屋复兴”每年抢救修缮一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
3.锚定富民增收,激发发展新动能。
一是壮大集体经济。深入开展“一镇一产业、一村一品”集体经济融合试点,全力以赴强产业、争项目、促发展,做好集体经济的“土特产”文章。完成2023-2025年区域协调资金强村富民项目验收,新实施一批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市级党建联建共富综合体项目1个。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规范农村“三资”管理,稳妥推进村经济合作社新一轮换届,力争清廉村居达标村全覆盖。
二是推动农民增收。制定2025年度农民增收方案及任务清单,着力提高农民和低收入农户四项收入。加强产业帮扶,科学谋划一批产业发展项目,扶持重点帮扶村和低收入农户发展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落实光伏小康、草莓园等产业项目收益分配。实施低收入农户小额信贷、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雨露计划、来料加工、公益性岗位、异地搬迁等帮扶工作。构建精准帮扶长效机制,持续开展“两线合一”工作,深化结对帮扶工作,做实“一村一计”“一户一策”等举措。
三是深化集成改革。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鼓励返乡下乡人员回乡开展创新创业,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农村新业态新经济新模式,同时通过两山集团共富搬迁政策性融资,打造一批闲置农房盘活经营亮点,力争全县新增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750宗以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力争全市率先完成“每年完成可流转集体林地30%,2025年底完成可流转集体林地90%”流转任务,同时制定优化新一轮的集体林权收储工作,在全县推广林权收储。深化“新农人”培育,争取省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支持,力争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达1000人次以上、培育农创客3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