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245972094984/2024-12755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开政办发〔2024〕28号 公开日期: 2024-08-21
发布单位: 县府办 有效性:
文件登记号:
开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7)》的通知
时间:2024-08-21 09:43 来源: 开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各乡镇人民政府,芹阳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7)》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开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8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7)

为全面贯彻落实《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双柚”、油茶、茶叶“三大百亿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衢政办发〔2023〕35号)精神,推动我县茶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结合开化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茶统筹”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高端茶引领品牌、中档茶提质增效、大众茶助农增收”发展定位,坚持三茶统筹、红绿并进、多元发展,扎实推进茶叶全季利用、产品全类探索、链条全面完善,不断提升文化引领力、产业竞争力、科技驱动力,实现茶园增产、茶农增收、茶企增效,培育打造茶叶百亿产业。

(二)发展目标

总目标为:到2027年,成功创建中国茶叶百强县;培育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力争新三板上市;开化龙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茶叶全行业产值达到50亿元。

具体目标为:到2027年,茶园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茶园良种覆盖率90%以上,标准化机械化茶园占比80%以上,夏秋茶利用率80%以上,茶园亩均产值1.5万元以上,一产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积极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二产产值力争突破10亿元。围绕365共富联盟开化龙顶“三茶融合”创新园项目,布局、招引一批关联项目和上下游产业,打造十里茶香产业融合示范带,三产产值力争突破20亿元。

二、主要任务

(一)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优化茶区分布。根据全县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潜力,坚持适区适种、适品适种原则,引导全县各茶区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以芹阳办、池淮、林山、华埠、苏庄等山区缓坡地为主的机采茶园区域;以何田、齐溪、长虹、村头、大溪边等为主的高山生态茶区域;以池淮、齐溪等为主的茶文旅融合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各乡镇〔含芹阳办,下同〕。列第一单位为牵头单位,下同)

2.加快茶园改造。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茶叶经营主体等开发新茶园,持续开展荒芜茶园改造;积极推进森林茶园、生态茶园、宜机化茶园建设,每年新建高标准茶园1000亩。到2027年,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生态茶园面积达到5万亩,完成茶园宜机化改造1万亩以上。(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林业局、各乡镇)

3.支持良种推广。开展茶树种质资源普查,摸清底数和品种结构,建立野生老茶树保护名录、茶园数字化信息库和茶树种质资源库。开展开化龙顶茶品质特征成分挖掘、开化茶树新品种选育及品种权保护申请等课题研究,加快“中茗2807”(龙顶1号)试验推广,做好“中龙22”(龙顶2号)、“中龙113”(龙顶3号)2个特色新品种登记。到2027年,培育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1个,建设试验推广基地2000亩。(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林业局、林发公司、各乡镇)

(二)提升茶叶产品品质

4.强化品质管控。开展茶园定期抽检、茶园“双减”行动,建成一批优质原料茶订单基地,确保源头鲜叶品质。持续推进茶叶市场品质管控快检室建设,扎实开展茶叶专项快检工作,确保进入市场的茶叶全覆盖快检初筛。持续深化“开化龙顶一件事”应用,全力做好茶产业溯源体系建设,实现茶产业全产业链可追溯。到2027年,建成省级数字农业茶厂2家。(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大数据中心、市场监管局)

5.完善标准体系。规范开化龙顶、钱江源开门红等加工技术规程,建立茶叶分级制度,完善国家、行业、团体标准。推进标准化茶厂建设,加快茶叶加工厂改建提升和连续化生产线的推广应用,实现规模化生产。到2027年,全县现代化茶叶加工生产线达50条以上,SC认证茶企业达30家以上。(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龙顶公司、各乡镇)

6.优化产品结构。加大夏秋茶综合利用,鲜叶利用率每年提高10%,新建一批红茶、乌龙茶、白茶、饮料茶生产线,创新开发适应新消费群体的茶饮品、茶食品、茶日化品等,引进一批茶饮、茶保健品等衍生产品加工企业,年综合利用县内原料茶2000吨以上。(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经信局、科创中心)

(三)提升产业品牌价值

7.加强品牌管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茶文化研究会等作用,推动实现茶产业质量监管规范、企业经营规范、品牌使用规范。完善开化龙顶和钱江源开门红品牌授权机制,强化商标管理,依法打击商标侵权和生产、销售假冒开化龙顶、钱江源开门红等行为,全力做好品牌保护。(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茶文化研究会、茶叶产业协会)

8.加强龙头培育。加强龙头企业培育,支持浙江龙顶茶叶有限公司争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链主企业,打造开化茶产业企业集群。加大头部企业招引力度,力争3年内吸引1-2家茶叶头部企业或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开化。加大土地、金融、人才等方面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资源规划局、金融服务中心、招商投资促进中心、各乡镇)

9.加强品牌宣传。系统谋划品牌宣传方案,常态化举办茶文化节、全民饮茶日等特色茶事活动,多渠道开展区域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对外推介活动,加强市场联动和产销对接,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传媒集团、各乡镇)

10.加强市场开拓。健全线上、线下协调发展的市场销售体系,鼓励企业在县域外重点城市开设开化龙顶专营店。拓宽线上销售渠道,鼓励企业开展网络销售。到2027年,孵化培育茶叶网络电商30家,线上茶叶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经信局、各乡镇)

(四)提升科技赋能

11.加强技术支撑。积极与中茶所、浙江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用好中茶所邓余良专家工作站、浙江农林大学博士工作站等科研力量,构建形成科研院校、技术骨干、乡土专家三级联动的科技服务体系。支持茶事服务中心建设,为茶企茶农提供茶园耕作、统防统治、代加工、包装储藏等社会化服务。到2027年,建成茶事服务中心5家。(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科创中心、各乡镇)

12.壮大人才队伍。加强制茶师、评茶师、茶艺师等茶产业人才培养,打造人才矩阵。举办全县职工职业技能竞赛、茶王争霸赛等活动,选拔优秀人才列入省级、国家级茶叶加工技能大赛后备库,年开展各类茶技能培训1000人次。(责任单位:人力社保局、农业农村局、人才办)

(五)提升龙顶文化

13.营造茶乡氛围。围绕夜景、夜游、特色景点建设,打造一批城市茶艺馆、主题茶馆、茶体验馆、乡村茶馆,布局一批茶旅精品线路,提升一批高品质茶景区,不断浓厚茶产业发展氛围。(责任单位:住建局、文广旅体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

14.挖掘传承茶技艺。收集民间茶文物遗迹、文献资料、茶典故、茶民俗、茶民歌等,出版发行龙顶系列丛书。支持开化龙顶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推进省级“非遗茶空间”认定和非遗工坊建设。培养一批茶文化宣讲队,推进茶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活动。(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文广旅体局、教育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发挥龙顶振兴工作小组牵头作用,构建清单化落实、定期性会商、闭环式管理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各成员单位要强化主体责任,主动靠前、密切配合,进一步凝聚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强化要素支撑。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县级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项目、资金等要素保障,重点支持茶科研、良种选育、有机认证、企业培育、品牌推广等,积极争取上级补助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探索“政、银、保、担、企”有机协作模式,发挥农业融资担保体系作用,构建复合型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三)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户外媒体、网络媒体和新媒体等,突出以“开化龙顶”“钱江源开门红”为代表的开化茶品牌建设,全方位加强社会宣传,及时推广新做法新经验新机制,为开化茶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有力提振消费者对开化茶品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