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24002627325Y/2024-12660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4-07-24 | |
发布单位: | 池淮镇 | 有效性: |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
今年以来,全镇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攻坚年和干部执行力提升年“两年活动”,围绕池淮“3155”战略体系,以争先之志拼经济、以创新之策破难题、以务实之举惠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产业转型承压奋进。推动工业平台提能。深入实施“再兴工业池淮”行动,总投资2.19亿元的科创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有效补足坝头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平台承载“软实力”。切实做好主体培育和服务,1-6月实现规上工业产值8531万元。“亩均论英雄”改革成效进一步显现,实现地方税收552.2万元。推动农业特色发展。巩固提升市未来农业园区创建成果,稳步开展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验收工作,8个子项目有序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小微产业园项目完成验收,“衢小妹”农产品加工项目投产运行,助推农产品从“种植端”向“加工端”迈进。向闲置林地要空间,新增高标准茶园235亩,累计新发展优质品种茶园突破2000亩,保持全县首位。推动农旅深度融合。抢抓“反向旅游”热潮,启动潭头村未来乡村建设,成功入选省第四批未来乡村创建名单,紧扣“休闲、传承、体验”三大主题,围绕千年古树、畲村风韵、凤凰新颜做文章,4个子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完成御玺未来茶乡村项目主体建设,培育研学旅行、农耕体验、户外露营等新场景新业态,1-6月全镇游客接待量突破6万人次。
项目建设破难前进。全员上阵抓招商。组建“1+1+2+N”招商工作运行体系,扎实推进以商引商、乡贤荐商,总投资1.05亿元的年产1万吨高端精密铸件项目顺利签约,2个税源型项目成功落地,3个人才项目完成申报,其中二次碱锰电池生产项目获评市“南孔精英”B类人才。全力以赴抢进度。半导体&光学晶片成型磨具制造加工项目等8个重点项目均达序建设,开工率87.5%,立江光伏移民共富项目、唯升塑业年产500万件塑料制品生产线技改项目等一批项目投入使用,1-6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46万元。谋划储备重大项目13个,7个项目实现转化落地。全线出击保要素。抢抓政策“窗口期”,3200万元专项债资金支出79.34%。进一步强化要素争取,储备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项目3个。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0亩。组建“店小二”服务队,解决企业“急难愁盼”20件,营商环境持续向好。
改革创新全面促进。林业共富先行示范。全面总结提炼、积极复制推广试点村经验,搭建“国有公司+林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林业共富联合体,全镇域铺开林权收储工作,目前累计完成5个村、共11256亩山林收储,进度全县领先,村(组)集体预计可创收3981.2万元。秸秆利用成效显著。紧盯“离田、收储、利用”关键环节,全县率先启动秸秆换肥收储试点工作,建成省级标准化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1处、县级规范化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1处,累计收储秸秆66吨、形成有机肥198吨,助推“生态包袱”变“金色财富”,高空瞭望实现秸秆“零火点”。土地整治提速见效。新增农业“标准地”348.5亩,2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入市。扎实推进跨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完成永农调优方案编制,42个子项目有序建设。
共同富裕持续增进。“千亩轮作”再扩面。持续深化“非粮化”整治后半篇文章,紧扣市场需求,深化村企合作,新增茄子、香芋等菜粮轮作面积235亩,有效放大“主体+村集体+农户”等利益联结效益。“两山转化”再增效。坚持以“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为牵引,强化与省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院校合作,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新增精品西瓜等特色产业面积200余亩,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富民路径”再拓宽。深入实施“扩中提低”行动,新增“共富工坊”9家,提供岗位700余个。加大来料加工产业培育,全镇共有来料加工企业44家,吸引从业人员840人,人均月收入突破3000元。全面保障就业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稳步增长。
城乡建设统筹推进。城镇品质更为彰显。启动750t/d集镇污水处理站项目,切实增强集镇基础设施承载力。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巩固提升省级县域风貌样板区创建成果。常态化开展清网护渔、秸秆禁烧等专项整治行动,立案查处相关案件13起,办理生态类一般程序案件26起、同比增长30%,文明生活行为蔚然成风。美丽乡村更具韵味。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扎实推进14个村社农村生活污水改造提升项目,合计投资1500万元,有效改善人居环境。以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镇为导向,启动总长6.3公里的星下线-余田畈、孔桥-毛家大中修工程,推动总投资1.3亿元的篁忻线改造项目,进一步完善交通路网,提升承载力。城乡融合更显活力。启动池淮“小县大城·富民安居”迁建安置点项目,扎实推进人口集聚。33名群众完成“小县大城·富民安居”报名和选房工作。
民生事业稳中有进。社会保障厚实有力。健全低收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社会帮扶体系,1-6月发放低保金、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各类补助72.85万元。池淮镇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11个老年食堂和助餐点常态化运营。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年初确定的4件民生实事项目稳步推进。新增1个百姓健身房、3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并投入运行2个公开水域游泳场所,举办各类惠民活动35场,惠及群众2000余人。社会治理扎实有效。全面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化解县镇两级信访积案4件,群众满意率达98.47%。挂牌成立镇应急消防管理站,配齐配强专职消防队,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50余起。打造安全生产数字化平台,全面掌握安全风险点、危险源,建立纳管清单2162家、排查整改安全隐患584条。荣获2022-2023年度全省平安建设先进集体。
二、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三个不足”:一是工业用地储备不足。全镇共有工业用地735亩,目前已基本饱和,同时土地收储资金不足,导致“低小散”企业腾退工作进度缓慢,难以保障招商引资项目土地要素需求。二是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优质项目招引不力,重大项目谋划质量不高、储备不足,新增重点项目少。三是除险保安力度不足。5月以来,全镇接连发生3起非正常亡人事件,虽存在客观原因,但反映出日常工作仍有漏洞。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全镇上下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县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对标对表县委“两年活动”,围绕“3155”工作体系,聚焦“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性抓手,强化定力、持续用力、精准发力,争做开化西南片区发展增长极。
聚焦产业提档,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狠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着力推动新动能成支柱、新优势成支撑、新质生产力成引领,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要夯实工业基本盘。扎实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结合科创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全力整治低效工业用地,力争腾出35亩空间建设标准厂房。推动易世达产业园、半导体&光学晶片成型磨具制造加工等项目建成投产,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赛道。优化工业集聚点规划,继续培育服务主干企业、潜力企业,保障工业经济稳中向好。二要培育农业新动能。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小微产业园运营,农产品仓储保鲜建成,创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基本形成“连片种植-精深加工-储藏分包-市场销售”全链条农产品生产经营格局。继续深化茶产业文章,推广“机器换人”,让产业效益“一季变三季”。三要打造农文旅引爆点。以未来乡村创建为抓手,提速推进畲情体验馆综合提升工程、村庄基础设施提升、十大碗美食体验中心、潮畲风情可视化打造等项目建设,实现拓客引流。以御玺未来茶乡村项目为纽带,进一步延伸茶旅游、茶文化研学等新链条,切实增强吸引力。提升改造3家农村文化礼堂。用好市级文化特派员等优质资源,谋划一批移民文化项目,不断擦亮池淮移民文化品牌。
聚焦项目提优,培育经济增长点。坚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把“大干项目、干大项目”作为根本性抓手,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
一要掀起招大引强“新攻势”。持续完善招商机制、梳理招商政策、破解招商瓶颈、升级招商地图,聚焦低空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高、贡献度高的“三高项目”,确保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个,到位资金3000万元。二要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坚持以“周保月,月保季、季保年”的态势,加快推进第三人民医院扩建项目、梅峰片区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立江移民创业中心等项目转化落地,加快建设池淮镇工业功能区坝头片区基础设施提升、“小县大城、富民安居”迁建安置点等重点项目,确保早投产早见效。全力保障寺坞矿山项目和篁岸-寺坞段改建工程建设,持续攻坚用地房屋征迁,确保无障碍施工。三要打好服务保障“组合拳”。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全面捕捉政策和项目信息,主动向上对接,加快形成“近期可实施、长期有储备、定期可滚动”的项目库,确保滚动储备项目10个以上。深入推进“五未地”处置,力争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0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依托“企呼我应”平台,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个性服务、衍生服务,确保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见效。
聚焦改革提质,激活发展动力源。坚持“一号改革工程”引领,统筹推进强村富民集成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加快打造一批可观可感可持续的标志性成果,厚植发展优势。
一要持续擦亮共富之窗。坚持以“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重要论述为指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确保新增就业人数1000人以上。全方位融入阿里巴巴助力共富行动,做大产业共富联盟、培育农村共富领头雁,探索跨区域“共富工坊”建设,确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达到50%以上。二要持续探索林业共富。纵深推进国储林项目林权收储试点工作,按照集体山林全覆盖为目标,完成收储8.5万亩,并以“一村一平台、一户一股权、一年一分红”模式,争当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排头兵”。做好林权收储后半篇文章,探索林业标准地建设,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三要持续做优土地文章。统筹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增农业标准地500亩。加快2个百亩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跨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治理42个子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永农调优。
聚焦治理提效,共建幸福新家园。推动治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持续擦亮“善治池淮”品牌,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感。
一要提升城镇集聚度。深化秸秆收储试点建设,积极探索水稻秸秆综合利用,严禁露天焚烧,促进人居环境向“美”而行。扎实开展“一月一网格一提升”攻坚行动,着力解决一批乱搭乱建、电动车消防安全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速推进池淮“小县大城·富民安居”迁建安置点建设,力争完成集聚150人。二要提升群众满意感。用心用情为民办实事,池淮镇养老服务中心常态运营,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效。聚焦儿童心理健康,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作用,提供更多关爱服务。常态化开展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全面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要提升社会稳定性。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力争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亡人数“双下降”、较大以上事故“零发生”。迭代基层治理“141”体系,严格落实重点人员“5包1”稳控机制,加强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建设,动态清零信访积案。强化森林防灭火、防汛防台抗旱等风险管控,全力抓好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和物资储备,确保有效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