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24002626613H/2024-12229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4-01-25 | |
发布单位: | 农业农村局 | 有效性: |
今年以来,县农业农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指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央、省市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从稳产保供中抓特色主导、从稳进提质中抓增收变量、从创新变革中抓系统重塑,打造出一批具有开化辨识度的“三农”标志性成果。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总体情况
紧扣粮食安全,不折不扣完成6282.58亩粮功区“非粮化”整治任务,稳扎稳打推进1.79万亩抛荒地整治工作,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0.99万亩,土壤“三普”采样工作进度全省前列,全年完成粮食播种15.35万亩、产量预计1.216亿斤;生猪出栏11.8万头,增幅6.7%。紧扣“百亿”产业,启动“千万资金振兴龙顶”、办公用茶、定制茶宣传推广等活动,累计订单300余万元,全年茶叶产量3668吨,产值17.08亿元,开化龙顶品牌价值33.5亿元,相关做法获市委书记高屹肯定性批示。举办清水鱼文化节,清水鱼产量2670吨、产值3.2亿元。编制《开化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培育农创客308名,预计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出台新一轮钱江源品牌扶持政策,举办“百地百场”推介活动31场,产品销售额3亿元。全年农业增加值15.52亿元,增幅5.3%。紧扣“千万工程”,围绕诗画风光带,推进“大金星”未来乡村连片发展实验区建设,新增龙门、石柱、姚家、上安等4个未来乡村。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启动数字赋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项目建设,成功争取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1个、一般村2个,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乡镇1个、特色精品村5个,实现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全覆盖。紧扣强村富民,创新实施“万家庭院奔共富”行动,全市率先出台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方案,相关增收做法获副市长徐利水肯定性批示。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以上村114个,占比44.71%、全市第3。启动乡村点亮行动,制定“富民增收”23条任务清单,成功争取省级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省补3000万元。加快农民集聚步伐,完成农民集聚5189人、整村搬迁23个966户3879人。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96元,增幅7.1%;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8543元,增幅14.9%。
(二)标志性工作
1.再添“国字号”荣誉7项。开化茶匠斩获全国绿茶加工冠军,成为全国唯一获得红绿“双冠王”的茶叶核心产区县;荣膺“中华文化名茶之乡”称号;龙顶探源寻“遗”之旅入选2023茶乡精品旅游路线。开化清水鱼获评全国“土特产”。争获全国大豆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县(全省2个、全市唯一)、全国油菜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全省2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2.新添省级荣誉4项。成功争取2023-2025年区域协调财政专项激励资金4.5亿元。开化县聚力打造“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山区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先行实践地,获评2022年度乡村振兴最佳实践案例(全省10个、全市2个)。开化县被纳入全省第三批家庭农场整体提升县。开化龙顶荣获2023“三茶”统筹发展金叶奖。
3.高规格举办现场会11场。成功举办开化龙顶茶文化节、油菜花节、全省数字乡村引领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全省蚕桑业务交流会、北京龙顶品鉴会、“四季开化—寻根探源之旅”精品线路推介、兰州开化龙顶推荐会、“浙茶杯”优质红茶颁奖典礼、全省茶叶站长会议、开化龙顶包装设计大赛、开化龙顶杭州品鉴会,展示开化经验,得到上级领导高度肯定。
4.高水平交流发言6次。华埠镇金星村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千万工程”典型案例,并在全省城乡提升工程半年度调度会上典型发言。池淮镇余田畈村在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围绕茶产业助农增收交流发言。农业农村局先后在全省农村沼气设施“三个一批”专项整治行动现场推进会、全省畜牧产业技术创新工作会议、全省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推进视频会议上交流发言。县委书记夏盛民接受浙江之声“千万工程”20年县委书记主题访谈(全市2个)。
(三)存在问题
发展类指标存量先天不足。我县经济发展水平及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相较于省内其他地区较为落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及增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幅、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幅等发展类指标,因历史原因即使增幅领先,但存量上较26县其他地区存在先天不足,考核排名上会拖后腿。如我县农民收入绝对值排名全市第6、全省后10,农村劳动力人口外流较多(约12万人县外就业),留守人口收入低且不稳定,短期难以赶上。
二、2024年工作思路
(一)主要目标
围绕全市排名“保三拼二争一”总目标,力争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81以内;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年度增速达6%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到50%以上。
(二)重点举措
1.发展拳头产品,振兴“百亿产业”。一是推动龙顶振兴。用好茶叶市场品质管控快检室,建设开化龙顶及钱江源开门红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广使用12款新的通用包装,新增SC茶厂3家、茶楼3家以上,建设茶事服务中心2个。推进“中龙22、中龙113”两个特色品种登记,培育打造高标准茶园1000亩,提升改造荒芜茶园500亩,打造宜机化茶园3个,高质量办好开化龙顶茶文化节,出版发行《老天赏茶》系列丛书,茶叶产值突破18亿元。二是推动产业兴旺。以区域协调项目、产业强镇项目为抓手,积极对接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承办全省渔业产业促共富大会,争创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实现清水鱼产量2800吨以上,产值3.5亿元。加快开化“大金星”未来农业园区建设,池淮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成,推进现代农作物种子“育繁推一体化”建设项目、智慧农业全产业链项目落地,培育农创客300人,农民培训2000人次。三是推动粮食稳产。用好粮食安全考核棒,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完成粮食播种15.3万亩以上、总产6万吨以上,争取全国大豆、油菜单产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县创建资格。结合“稻—油”种植特点,加强“五化”利用,确保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鼓励村集体土地经营流转,做好“两非”整治后半篇文章,新建高标准农田2000亩、改造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5000亩,严防粮功区内“非粮化”发生。管护期内垦造耕地抛荒现象基本清零,基本完成国、省、县、乡道沿线抛荒地整治要求。
2.深化“一县一策”,推动品牌突围。一是优化品牌生产标准。明确基地建设、验收、授权等标准,建立以“两茶两中一鱼”为主导的钱江源品牌基地建设规范,形成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从品种到品质全过程把控,支持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重点县,力争创建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4个、“钱江源”品牌示范基地6个,建成示范基地1万亩,新增“钱江源”品牌授权产品20个。二是增强研发创新能力。结合新生代消费群体需求,鼓励企业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在传统品种优良基因基础上进行提纯复壮,多层次、多维度挖掘茶叶、油茶、中蜂蜜、中药材等产品含金量,开发系列延伸产品,加快淘汰品质差、效益低、老化退化品种,推动产品品系、品种、门类多样化。三是提升品牌传播力度。探索依托365共富协作区平台,积极与婺源、休宁、玉山等周边地区探讨建立品牌发展合作机制,鼓励优质农品跨区种植,跨区整合名优农品原材端、加工端等优势资源。加强与上海智准宝有限公司等沟通合作,共同参与品牌建设运营,通过“百地百场”、山海协作等载体,推动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从“生产端”到“消费端”全链条发展,力争打造“钱江源”品牌馆2家、专柜10个,“钱江源”品牌产品年产值4亿元。
3.深化“千万工程”,力创和美标杆。一是带上提亮特色。围绕“马金溪”沿线,突出项目谋划、产业培育、风貌提升、改革创新,实现产村人文景高度融合,提升“金溪桃韵”示范段,重点项目投资额不少于15亿元,力争招引落地5000万元农旅项目2个以上。以风光带为重点,新建未来乡村试点5个(华埠镇下溪村、池淮镇潭头村、齐溪镇左溪村、何田乡陆联村、村头镇士谷村)。二是乡村提质扩面。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数字赋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行动,完成60个以上行政村数字赋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项目,提升农村数字治理水平。创成省级和美乡村示范乡镇1个、特色精品村4个、和美乡村达标村56个,全力争取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县创建培育县资格。三是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积极争取2024年第十二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1个、一般村2个;续建2022年第九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1个、一般村13个,2024年12月全面完工;续建2023年第十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1个,一般村2个,总体形象进度达到80%。
4.强化集成改革,放大富民成效。一是党建联建带富。整合中央财政衔接资金、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省级补助资金、区域协调资金,择优扶持村集体经济“造血”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种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等联农带富产业,鼓励在物业经济基础上迭代发展楼宇经济、产业经济,建设市级党建联建共富综合体,打造特色产业村50个。争取全市清廉村居工作现场会落地开化。二是联农带农促富。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新增农业标准地5000亩,创建县农业标准地高质量示范项目1个,新增省级示范主体5家,带动农户增收500户以上、村集体增收200万元以上。持续深化“三块地”改革,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新增盘活闲置农村宅基地和农房500宗;依托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一件事”场景,实现承包地补充调查测绘、变更实时更新。持续推进“万家庭院奔共富”行动,利用农村庭院、一般耕地等闲置空间发展庭院经济,摆放花草植物群落1万平米以上,种植甜枣、甜柿等钱江源特色水果2万株以上,年带动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经营性收入村均增长10万元以上。三是“扩中”“提低”帮富。实施先富带后富“三同步”行动,加快省级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建设进度,强化雨露计划、来料加工、公益性岗位等政策帮扶,用好共富直通车、浙农帮促,做实省、市、县三级“一村一计”“一户一策”结对帮扶,完成扶贫异地搬迁3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