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24313661061K/2023-11872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3-06-08
发布单位: 县文广旅体局 有效性:
历史名人与开化|程宿讨火种
时间:2023-06-08 16:30 来源: 县文广旅体局 浏览次数:

古人云:“地以人贵,人以地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反之,一方人物又富一方水土。人杰与地灵,总是相辅相成的。

开化建县已有1042 年。在岁月长河中,涌现出一百八十多位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为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地方文化的灿烂星空。

程宿(971一1000),字莘十,开化长虹乡北源村人。小时就读于杨梅垅书院,自幼聪慧过人,过目成诵,且读书非常刻苦用功,无间寒暑,每至深夜。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戌子科状元,时年仅十八岁,成为北宋年间浙江第一个状元,也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之一。

程宿小时候在杨梅垅书院就读。好学求进的他,也喜欢云门寺的幽静。云门寺位居村庄右侧,很长一段时间他在寺里日夜苦读,每天由母亲为他送饭。

北源村逢年过节,村民们有打麻籽馃、蒸气糕、舞草龙等习俗。相传,有一年中秋节的中午,母亲给在寺院读书的程宿送去一碗麻籽馃和一碟糖,手不释卷的程宿拿麻籽馃蘸糖,边吃边看书。

晚间,母亲来收拾碟子,发现书桌上的一碟糖还在。再看程宿,却见年少的他仿佛突然长了胡子般满嘴满脸一片漆黑。原来程宿一心读书,目不离卷,误将麻籽馃蘸墨吃了。

一年深冬,寒气逼人,程宿坐在书案前认真夜读。脚下炉中的炭火灭了,双手双脚冻得发麻。一阵风吹来,桌上的灯也灭了,屋里突然暗了下来。

没灯可怎么读书?着急的程宿,连忙推开太师椅,起身取下右边墙壁上的灯笼,开门冲进黑夜,直奔一里外的家中叫门。

见程宿喘粗气,母亲问他深更半夜跑回家干什么?程宿说屋里灯灭了,来取火种点灯。母亲听了,笑呵呵地说你手里不是有灯笼可以引火嘛!

听了母亲的话,低头看看手中的灯笼,程宿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从此以后,状元公“手提灯笼讨火种、墨汁当成芝麻糖”的故事就在当地传开了。

俗话说:“苍天不负有心人”,程宿的萤窗苦读,毕竟没有自费心血,宋·端拱元年 (988)三月初一,他与数以干计的各路贡士在御史台官的导引下,鱼贯走进贡院。

时值吴越纳土归宋不久,宋太宗为扩大统治基础,特别重视科举考试,当得悉本届新科进士中有好几位两浙贡生,自然格外关注,对他们的卷子看得特别仔细。当翻开程宿的考卷,一双眼球竟被其流畅的书法,清晰的文理,纵横掉阖的气势和独到的见解所深深吸引,越看越爱其文才,于是御笔一挥,点为头名状元。

这个状元可来之不易。宋初沿袭唐制,试卷不糊名,行卷之风盛行。主考官欲赴贡院,台阁近臣则向主考官推荐自己所熟悉的举子之才艺,美其名曰“公荐”,其实是内定人选据《续资治通鉴》卷十四《宋记》载:朝廷任命翰林学士、礼部传郎宋白为主考官,第一次录取程宿以下 28 人及诸科百人,有人就认为所取选土如此之少,定有人暗中弄鬼。因而,当皇榜一出,议论蜂起,有的人还敲登闻鼓,请求另外再举行考试。

登闻鼓于宋初设立,目的是为了让百官士民能够击鼓上书言事、喊冤。太宗皇帝对举子们敲登闻鼓一事很重视,他也认为录取人数太少,一定有不少遗漏的人才,于是,下诏在崇政殿复试落第举子。

这一次录取进士马国祥以及诸科七百人。可这一回仍有一名叫叶齐的士子不服程宿,击鼓告状,倡论主考官考试不公。太宗于是又下诏命右正言王世则等召下第进士及诸科在武成王庙再次复试。

因厌恶叶齐的嚣张,考官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为赋题,合格者数百人。经复试,录取叶齐以下 31 人,诸科 89 人并赐及第。一次考试竟有三次反复,这在中国科举考试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三次科举合计 820 人,而再糊名殿试,宿又第一,故仍以程宿为状元。

据《文献通考》卷三十《选举三》记载:“自端拱元年(988) 试士罢,进士击鼓诉不公”,“淳化三年 (992) 是岁,赴考的举子达一万七千余人,由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知举,殿试始令糊名考校”,也就是说自端拱后,朝廷从中吸取教训,为防止考官徇私,宋太宗采纳太常博士陈靖的建议,先于殿试时,对试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实行密封,并由皇帝亲自主行殿试,第一者由皇帝钦点为状元。

总之: 科举考试,废除行卷,实施锁院糊名、眷录制度乃从程宿状元后开始。

后来,程宿的堂弟程迪获榜眼,即科举考试第二名。程迪的儿子程天民考中进士,孙子程俱参加京都进士考试,中南宫廷试甲科第一。从此“一门四进士”成了一段当地广为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