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苏庄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强基础、补短板、抓重点、创特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现将2022年工作及2023年工作思路报告如下: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2022年特色亮点工作
1.聚焦党建引领,中心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全力筑牢“除险保安”坚实防线。全面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包案制度,定期召开信访积案化解分析会,研究制定具体措施,省市县交办的8件信访积案全部化解“清零”。力量下沉,全力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信访数量同比下降16.8%。一季度信访维稳考核全县第一。全县首创“三色管理”机制,累计摸排在外务工人员11428名,其中市外务工8670人,落实人员包干联系,实行动态调整。有序组织开展全员核酸、疫苗接种等工作,核酸检测率、疫苗接种加强针完成率均保持在全县前列。梳理完善安全生产15种类型风险隐患清单,以专委会和行政村相结合的方式,常态化开展隐患大排查工作。同时,建立苏庄镇安全生产周报和月度考核机制,将各专委会、各村三张清单落实情况进行回顾和晾晒,倒逼工作下沉、责任上肩。二是全力开展“六治六提”作风建设。研究出台《苏庄镇“六治六提”作风效能大督考实施方案》《苏庄镇村两委干部“计工分”考核实施办法》《苏庄镇村两委干部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量化“工分”考核排名,严格管理干部。同时,每月将镇干部排名通过电子显示屏进行晾晒,红脸出汗,月度排名后4位的镇干部集中在“庸懒散”办公室统一办公,该做法获衢州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三是全面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专项行动等为载体,将问题查摆、整改提升贯穿环境整治全过程,对背街小巷卫生死角、门前屋后乱堆乱放等情况进行“拉网式”常态化综合整治,通过对标对表,不断补齐短板、强化弱项,全面提升村容镇貌。7月创文取得全县第一的好成绩。
2.聚焦产业发展,强村富民再上新阶。一是传统产业稳步发展。紧紧围绕“龙顶振兴”战略跑道,坚持“红绿并进”,扎实推进品种改良、完善生产标准、提升加工工艺等工作,新增红、绿茶品6种。以省科技特派员为桥梁,积极对接浙江农林大学,深入开展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品牌策划、产品订单式销售等工作。做足油茶林下经济文章,完成300余亩金毛耳草种植,促成余村村与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10年金毛耳草收购协议。二是现代农业势头向好。依托地处钱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的优势,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村级参与的镇村企联动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稻300余亩,并与两山集团开展产销合作;同时,将“两非整治”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扎实推进“两非”整治,统筹全镇域闲置土地资源,深入推广小香薯、高山辣椒、菊花等精品农业,完成新种植小香薯100余亩、高山辣椒50余亩、菊花40余亩。三是共富平台成效渐显。全镇11个村共同出资成立开化云台苏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组建共富联盟实体,注册成立“忆苏乡”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通过村集体统筹、强村公司运营,带动全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计达654.6万元,实现11个行政村有6个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万元村全覆盖。
3.聚焦年度目标,各项工作争先创优。一是项目投资大幅提升。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的发展理念,深入谋划实施唐头村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与利用、油古线大中修、转大线预防性养护工程、龙坦窑址建设等一批定位准确、基础性强、影响面广的重点项目,通过对标对表确保项目投资精准、及时入库。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2余万元,较去年同期上涨56.33%。二是两项收入应统尽统。率先出台两项收入统计记账考核办法,并在全县层面予以推广,从制度方面规范辅调员、样本户记账工作开展,提升工作质量,激发辅调员的工作积极性,调动样本户参与统计的主动性。强化包保联动,10名镇村干部结对指导20名农户开展记账工作,常态化入户政策宣传,摸清各户家庭情况,提升记账质量。“两项收入”工作考核一季度全县第一,二季度全县第二。三是项目招引卓有实绩。以主动的姿态、最大的力度、精准的措施,全力以赴开展项目招引工作。促成浙江田之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古田山矿泉水厂达成合作框架协议,将投资1亿元进行生产基地建设提升、新型产品研发等工作。同时,引进税源企业,完成开化旭龙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落地注册。
(二)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服务意识不强,部分干部作风不实、村班子战斗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等短板尚未得到根本性的突破;三是产业规模化程度依然较低,村集体自主造血功能有待提升;四是共同富裕成效未能完全显现,生态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生态红利。
二、2023年工作思路
(一)主要目标
2023年,苏庄镇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式,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攻坚克难,踔厉奋进,努力实现干部作风不断提升、项目建设不断提效、百姓收入持续提高。
(二)重点举措
1.狠抓作风建设,打造“过硬”干部队伍
(1)做到实干为先。以“六治六提”作风建设为抓手,持续完善《苏庄镇“六治六提”作风效能大督考实施方案》《苏庄镇村两委干部“计工分”考核实施办法》,通过细分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常态化开展“工分+排名”考核,实现“每月有工分、季度有排名”,倒逼镇村干部身子往下沉、工作往前赶,形成肯干、苦干、踏实干的干事创业氛围。
(2)做到争先创优。锚定“保七争五拼前三”的工作目标,在党建、基层治理、项目等领域,定期举办“项目谋划”“网格比武”等擂台赛不少于10次,为镇村两级干部搭建比拼擂台、成长平台、干事舞台,充分调动镇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以比促学、以赛促干,不断提升镇村干部争先进位意识。
(3)做到警钟长鸣。利用干部周周讲、支部书记讲党课、8090宣讲等活动载体,全面推进“清廉苏庄”建设,深入开展树正打歪三年行动,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建强干部队伍,净化社会风气;对违反《苏庄镇村两委干部管理办法(试行)》的村干部,动真碰硬,绝不姑息,切实增强村两委干部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
2.坚持项目为王,充分激发发展活力。
(1)抓好项目谋划。①以村、条线为单位系统深入开展2023年项目谋划不少于50个,并按照基础设施、乡村振兴、产业提升、公共服务四大类型梳理形成项目清单;②镇级层面开展项目谋划擂台赛。由班子成员带队,组建项目谋划小组,对上报项目进行串联,再思考、再深化,确保至少有1个项目进入县级项目谋划擂台赛。
(2)抓好项目建设。①进一步加强与文广旅体局的对接,全速推进龙坦窑陈列馆项目工程建设进度,力争2023年10月底前完工。以龙坦窑陈列馆建成为契机,将龙坦窑、科普馆、古田山串点成线,全力打造一条以“民俗文化、科学自然”为主题的研学路线;②充分发挥“香火草龙”“保苗节”“古法榨油”等国家级、省级非遗文化底蕴和炊粉美食特色,谋划实施“非遗”小镇建设;③依托国家公园核心区块的自然禀赋优势,在古田村打造溯溪、露营等旅游项目,在唐头村谋划实施特色桃花岛、嬉水乐园项目,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④实行项目专班化管理,严格落实“一队人马”从项目立项审批、实施、完工一抓到底,确保项目全过程指导、服务与监管;⑤坚持“固旧纳新”,对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及时跟进,第一时间掌握项目建设情况,确保固定资产投资“不遗漏”。吃透入库统计政策,精准掌握入库条件,通过对零星项目的统筹整合,做到“小”“散”项目应统尽统,快速入库,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接序增量,努力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800万元,年度增长12.5%。
(3)抓好项目招引。①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加快落实招引项目资金到位,力争古田山矿泉水厂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②继续强化“一把手”招商、班子“一盯一”招引等制度,充分发挥寓外乡贤的“熟人”作用,建立与企业的对接通道,力争引进一批进得来、能落地、有成效的招商引资项目。
3.聚焦产业发展,加快推动共同富裕。
(1)走好“两茶”特色产业引领之路。①加强“两茶”产业基地端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推广良种、机械化。改良油茶基地2400亩,提升油茶作业道6公里。通过苏庄茶产业协会成立机采服务队,加快推动机械化进程;②积极与县农业农村局对接,协助老傅茶厂等茶企完成QS认证,升级为规上农业企业,带动苏庄茶产业转型升级;③以省科技特派员为“桥梁”,加强与浙江农林大学团队的合作,完成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谋划实施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中心建设,延伸油茶产业链。
(2)走好精品农业发展之路。以“两非整治”为抓手,扎实推进“非农化、非粮化”整治,统筹全镇域闲置土地资源,深入推广有机稻、小香薯、高山辣椒等精品农业,将闲置土地变废为宝。尤其是要加强与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对接,力争将有机稻种植面积扩大至400亩,为村集体增收200万元。同时,充分利用唐头村的“米酒”文化,以有机稻扩种为契机,大力发展“红米酒”产业,进一步延伸有机稻产业链条。
(3)走好共富平台创新之路。深入研究强村公司实体化运作,不断推动强村公司与市场接轨,切实发挥强村公司的辐射带动效应。由强村公司作为主体实施,深入推进“基于开化油茶低碳建设与品牌推广技术示范项目”建设,持续推进产品研制、工艺改良等工作,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方式,提升“忆苏乡”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知名度、竞争力,不断扩大消费群体,持续让百姓增收。
起草组成员名单: 陆峰、徐升升、方冰、余礼
具体执笔人:陆峰
文稿联系人: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