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开化县将未来乡村作为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地的重要路径,紧紧围绕“五个三”核心要义,聚焦“三化九场景”,突出开化特色,先后启动下淤、金星、南华(东坑口)、密赛片区、高合、真子坑、龙门片区、石柱、姚家、上安等10个未来乡村试点建设,其中下淤、金星于2021年列入第一批省级未来乡村试点,密赛片区、高合、真子坑、南华(东坑口)于2022年列入第二批省级未来乡村试点,龙门片区、石柱、姚家、上安于2023年列入第三批省级未来乡村试点。目前,下淤、金星、南华(东坑口)等3个村成功通过省级验收,其中下淤获评优秀等级,金星获评良好等级,下淤建设经验列入省级未来乡村典型案例;密赛片区核心区基本建成,高合、真子坑建设进度约90%;第三批试点村基本完成项目设计,计划6分开工建设。
下淤未来乡村,以“艺创源乡·乐活下淤”为主题,紧扣“一统三化九场景”建设理念,创新生活艺术化、艺术产业化、产业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价值化、价值数字化等“六化”方法论,通过共创、共融、共生、共享,全力打造一个集乡土味、乡愁味、乡村味、乡情味、艺术味“五味”俱佳的“艺术赋能型”未来乡村。下淤未来乡村已于2022年5月27日入围全省首批未来乡村。
金星未来乡村,在党建统领下,沿“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主轴,以“人本化、数字化、融合化、生态化、共享化”建设理念,围绕一区三地(国家4A级景区、两山理念转换实践地、乡村振兴示范地、共同富裕发源地)目标定位,全力建设“人人有事做、家家高收入”的综合型未来乡村。金星未来乡村于2022年10月通过省级验收,获评良好等级。
南华未来乡村,以“孝学天下田园未来”为主题,突出杨林孝善及国学文化特色,依托全国孝善文化示范基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颐和国际学校、红播基地等优势资源,打造集“国学教育、田园康养、农事体验、智能生活”于一体的田园型未来乡村。南华未来乡村于2022年10月通过省级验收。
密赛片区未来乡村,包括密赛村、桃溪村2个村,其中密赛村以“山水藏密赛 浙西忘忧谷”为主题,重点打造“两线一心七区”,“两线”即开马线沿线、马金溪沿线,“一心”即乡村会客厅,“七区”即南入口区、党建广场区、乡村会客厅广场区、乡野公园区、帐篷营地区、文化礼堂区、古道街区;桃溪村以“桃源福地 溪上人家”为主题,重点实施智慧篮球场、牧童田园、游客集散中心等项目。整个片区紧紧围绕“三化九场景”,探索“共商、共建、共治、共富、共享”路径,致力于打造“金溪桃韵·诗画山水”为主题的山水田园型未来乡村。
高合未来乡村,以“甜蜜漫居·活力高合”为主题,突出“共富、数字、杠杆、协同”特点,通过“农业产业集聚推进创业家园、数字乡村大脑提升基层服务和健康服务、优化空间布局建立邻里空间”等三项工程,实现农旅融合,打造集创意农业区、清水鱼乐区、甜蜜产业区、民宿休闲区于一体的综合型未来乡村。
真子坑未来乡村,以“千年高田·亿万星宿”为主题,围绕“华东地区最佳观星地点”品牌特色,结合生态古村落保护提升、梨花古村落景观项目,重点发展“高山冷水鱼”优势产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打造旅居型未来乡村。
龙门片区未来乡村,以龙门村为核心,联动丰盈坦村、齐溪村共同发展,通过挖掘3个村的品牌、生态、产业、人文等特色资源,围绕“九溪龙门·茶礼世家”主题,做好“茶文化+”、“水文化+”“礼文化+”文章,依托水库建设、龙门村4A景区村创建、丰盈坦村民宿集聚村创建、齐溪村国家5A级景区镇核心区域打造等一批重大项目,改造村庄环境,提升美丽河岸,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客,培育旅游品牌,实现农旅融合,打造集创意农业、旅游观光、研学体验、民宿休闲于一体的旅居型未来乡村。
石柱未来乡村,以“水蕴石柱·康养福地”为主题,以优越的旅游区位条件和深厚的自然人文底蕴为依托,以乡村休闲产业为切入口,通过建设未来邻里中心、唐宋雅集文旅街区,打造集健康养生、文创体验、休闲度假、低碳运动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未来乡村。
姚家未来乡村,以 “浪漫音坑 红运姚家”为主题,在完善“一老一小”服务设施的同时,充分利用红窑里民宿、姚家马场、姚家发布、疗休养基地等特色资源,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做好农旅文章,打造集“田园康养、农事体验、体育拓展”于一体的未来乡村。
上安未来乡村,以“上善若水 安家乐业”为主题,突出“山区共富示范”定位,以“行政村+企业+支持单位”的模式建立红高粱共富联盟,鼓励技术性人才、种植大户、投资主体等齐聚上安,为各类人才提供发展平台,打造“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未来乡村示范蓝图。
二、主要做法
(一)抓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一是迅速谋划部署,市动员会后,开化立即行动,通过专题研究、实地走访选定试点村庄;先后召开全县未来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会、“大干快干”比拼现场会、创建专题调研座谈会等部署推进未来乡村建设。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未来乡村攻坚体系,成立县级领导小组、县级工作专班、乡镇工作推进组等,县乡一体全力推进未来乡村建设;明确职能部门责任分工,要求部门靠前一步、主动作为,每月服务未来乡村不少于一次;建立“周报送、月通报、季比拼”工作机制,试点村每周报送工作动态,专班每月通报进度,县里每季度举行比拼活动,浓厚比学赶超氛围。三是加强业务培训,邀请教授专家对未来乡村建设工作进行讲解培训,提高相关人员业务水平;在《今日开化》开设“未来乡村大家谈”专栏,邀请部门、乡镇、村主要领导及乡贤、业主代表畅谈未来乡村建设,形成全社会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二)抓风貌提升,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一是打造美丽庭院,结合本地风土人情、文化内涵,将庭院打造与农户居住特点、从业特色相结合,使庭院呈现“百花齐放”景象,如金星村拆墙透绿,打造半开放式庭院,留足互动空间;下淤村利用老旧物件及多肉造型布局“微景观”;南华根据村民爱养花的习性打造花园式庭院等。二是打造美丽田园,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土地流转、统一作物种植、统一景观建设”要求,结合“非粮化非农化”整治,做好规模农业景观打造,集中整治村内杂乱无章的菜园地,打造“一米菜园”、“共享菜园”等。三是打造网红卡点,结合“一户多宅”整治,对收储的一批有利用价值的老宅进行开发利用,提升村庄整体风貌,打造网红打卡点,如下淤村先后收储28幢房屋,引进艺术家对老宅进行设计改造,建成风物集、魔方童书馆、艺术家交流中心等一批网红建筑;金星村将破旧老屋改造为网红民宿和书香文化礼堂。
(三)抓产业培育,打造产村融合的创业乐园。一是做优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水稻、水果等特色农业,提升农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如下淤村建设钱江源未来农业示范园,种植草莓,实现集体分红增收;金星村成立名茶专业合作社,形成茶叶“种植、采摘、加工、出售”一条龙产业链;高合村建成小甜枣基地、香榧基地和四季果园,谋划打造中蜂产业园。二是做大乡村旅游业,依托丰富自然资源和优良生态本底,培育水岸经济、民宿经济、美食经济等业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如下淤村布局水岸烧烤、水上运动、艺创花街等20多个业态,带动170余人家门口就业,年旅游人次达40余万,旅游收入超1200万元;金星村依托乡村振兴综合体,发展培训经济,全省第一家村级供销社落地金星;密赛村打造徽衢文化商业街区,布局民宿、茶室、餐厅、体验馆、展览馆等多种业态。三是做强特色产业,深挖村庄优势资源特色,差异化定位发展方向,把特色文化融入食、宿、农、旅等场景,延长产业链,做强特色产业,如下淤村全力打造“霞洲艺术村”IP,引进陶艺、漆艺、竹艺领域国字号大师,发展艺创产业;真子坑村利用国际暗夜天文学组织认证的天然暗夜区观星优势,着重打造暗夜公园、星宿高田,开发露营、研学等业态。
(四)抓数字建设,打造智慧便捷的未来家园。一是构建数字大脑,建设数字乡村大脑,联通基层治理四平台、国家森林防火、浙政钉、水位监测等10个县级数字化系统,构建“1+1+4+N”(1 个数字驾驶舱+1个微信小程序+4个应用模块+N个场景)的数字乡村运行体系。二是打造数字场景,打造数字健康、智慧等场景,如“两慢病”全周期数字健康服务应用场景,通过搭建智慧健康小屋,配备健康检测一体机、视频问诊、自助药柜等智能设备,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便捷的健康服务;“数字跑腿”便民服务应用场景,集中梳理村民审批、咨询等高频服务事项,适应性升级改造政务服务2.0,村民可在线查询信息、办理业务,实现日常事项掌上办、家门口办。三是推动数字治理,建立党建、乐活、信用、健康、孝行等多类积分,积分可换取最优惠的贷款、最实惠的日用品和最放心的物品,以小积分撬动居民参与治理大热情,如南华推行“孝行积分”,以此浓厚“孝”氛围、唤醒“孝”意识,“孝善之村”声名远外;金星推广“金星一码通”,信用积分评定成为金星乡村数字治理利器。
(五)抓社群营造,打造共治共享的和谐家园。一是创新服务机制,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社团发力、群众参与”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发挥各方力量,成立各类社群组织,定期开展活动,打破邻里间、三乡人之间的界限与隔阂,提高未来乡村的幸福生活指数。二是打造活动阵地,改造夯土房、闲置楼,配齐社区服务中心、邻里中心、健康之家、创业家园等4大公共空间,借助党群服务中心、和睦客厅、共享食堂、乡村振兴讲堂等场所,打造家门口的活动阵地,为村民提供阅读分享、文化交流、小微讲座等活动平台。三是举办文化活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构建“一台戏、一首歌、一个故事、一个民俗活动”文化传播体系,让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相互融合,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三、存在问题
(一)建设理念有偏差。对未来乡村建设“五个三”核心要义理解不够精准,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硬件设施建设、轻人文软件谋划的现象,少数村将未来乡村建设混同于项目建设;部分村谋划实施的项目中基础设施类项目占比较大,产业类项目占比小,导致未来乡村场景建设较单一。
(二)产业业态不丰富。多数未来乡村普遍存在业态不丰富、产业链单薄、人气集聚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如金星村党建培训产业初具规模,但经营业态较为单一,缺乏休闲娱乐类业态;石柱村目前仍未培育出主导产业等。
(三)运营管理较薄弱。多数未来乡村自身运营管理能力不强,没有树立“乡村经营”理念,仍处于重建设、轻运营的状态,除密赛采用乡伴集团EPC+O模式、其他试点村目前仍以村级+国资+主体管理为主,乡村长效运营难度较大,后续运营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四)要素保障不全面。资金保障方面,第一、二批未来乡村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美丽乡村专项债、第三批主要为区域协调资金,资金使用制约性较大;土地保障方面,未来乡村配置邻里中心、健康之家等硬件及产业发展项目的建设用地指标难以全面保障;人才保障方面,各村普遍存在乡村经营人才匮乏问题,不利于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
四、下步计划
(一)加快试点建设。持续提升优化第一批未来乡村场景建设,加快建好高合、真子坑等第二批未来乡村试点村,全力推进龙门片区、石柱、姚家、上安等第三批未来乡村试点村建设,不断建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结合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提升村建设工作,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为下一步建设未来乡村打好基础,形成“储备一批、谋划一批、建设一批”的良好格局。
(二)创新业态布局。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因村制宜发展现代农业、电子商务、养生养老、文化创意、运动健康、乡村旅游等业态,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业态类型丰富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打通要素流动通道,让闲置资源“动”起来、沉睡资产“活”起来、外来资本“引”进来、新产业新业态“融”起来,形成“人、地、钱”的良性循环和高度集成;探索地缘相近的多个行政村片区化联合建设,加快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共谋、项目共推,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效和村民增收。
(三)探索管运模式。树立“乡村经营”理念,打造乡村品牌,吸引国有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未来乡村建设,探索投、建、管、运一体化管理,建立多元主体投资、专业团队运营、利益机制紧密的村庄经营新模式。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探索实施EPC、PPP等投融资模式,建立适合的投建管运模式,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做好未来乡村前期运营宣传和活动谋划,带动人气,逐渐形成共创、共建、共治、共享、共生、共荣格局。
(四)强化要素保障。强化资金保障,加强农业农村、文旅、住建等部门各类项目资金整合,优先保障未来乡村试点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参与建设。强化用地保障,在节约集约用地建设的基础上,保障好试点村农民建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用地计划指标,如通过土地整治等方式产生的节余指标优先用于试点村产业用地需求。强化人才保障,大力实施农创客培育工程、新乡贤带富工程,打好“政策牌”、“服务牌”、“乡情牌”,鼓励引导专业人才、艺术人才、乡土人才助力未来乡村建设。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干部群众对未来乡村建设本质的认识,将“满足乡村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投射到“投建运”全过程;讲好未来乡村建设政策和愿景宣传的“大白话”“普通话”,增强群众认同感和支持度;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拓宽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渠道,尊重群众意愿,精准施策,激发群众投身未来乡村建设的热情;项目建成运营后,让户籍村民在体验成果方面享受优惠政策,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