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240026274480/2023-11726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日期: 2023-04-14
发布单位: 生态环境局开化分局
开化县2022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时间:2023-04-14 16:34 来源: 生态环境局开化分局 浏览次数:

一、2022年各项环境指标和任务完成情况

2022年,在县人大监督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局紧扣“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目标,聚焦“1151”工作体系落地,充分发挥美丽开化建设牵头抓总作用,与全县各乡镇、各部门一同推动生态环境事业迈上新台阶。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高位,主要生态指标走在全省前列,美丽浙江考核实现“五连优”,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再次上升、排名全省第10。

水环境质量方面:全年出境水Ⅱ类水质以上占比99.7%,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Ⅰ类水质191天,占比52.7%,同比下降6.8个百分点。霞山、苏庄、下界首3个国控断面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Ⅱ类标准。水质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3。空气质量方面:空气质量AQI优良率98.6%,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PM2.5均值浓度19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臭氧成为首要污染物,年均浓度1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6.3%,大气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12。完成市对县下达的减排任务。治土治废方面:受污染耕地完全利用率93.45%,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小微危废收集转运中心收集覆盖率100%,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率100%。

二、2022年工作开展情况

重点是做好了五方面工作。

(一)推动绿色发展提质。聚焦优服务、促双碳、引资源、推创建四个维度,为稳进提质、绿色发展添动能。优服务上,通过提前介入、全程代办、上门纾困等方式,又快又准做好项目服务。完成合成材料、普康化工等区外化工入园项目,“两新”产业园污水预处理厂,205国道开化齐溪大坝至石川段(开化水库淹没段)复建工程等重点项目的环评审批,完成全县首个环评“打捆审批”,为桐村密胺产业园6个工业项目减费降本。促双碳上,主动融入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加快第一批省低零碳村镇试点建设,特别是推动大龙村开化龙顶茶获得全国首个茶叶行业碳标签。同时,争取获得第二批8个村社试点。完成省内首次跨区域碳汇交易,助力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办。引资源上,成功获批全国第二批EOD试点,组织国控、两山等集团公司全力争取金融支持。目前,EOD试点中的城乡环境整治提升类项目已成功获批1.2亿元国家基础设施基金及9亿元项目贷款。推创建上,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完成3个无废工厂、38个无废细胞建设。按期建成一般工业固废二次分拣中心。严格做好涉疫医废处置,全年安全清运处置涉疫医废18.96万箱。

(二)高标保护生态系统。按照国家重点生态环境功能区定位,全量落实“三区三线”“三线一单”等生态管控要求,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项目审批时不搞变通、刚性执行,共否决不符合“三线一单”环境管控要求项目27个。全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全面完成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共发现中国新纪录种92种、浙江新纪录种148种(包括中国新纪录),生物丰度不断提升。获批全省唯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试验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法在COP15会议上多次向世界推介。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获全省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体验地称号。广泛开展生态宣教,在“5·5”生态日、“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5”世界环境日、“12·4”国家宪法日等节点,举办生态文明进学校、进村社等系列活动,新增花牵谷景区、音坑下淤村2处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三)抓好污染防治攻坚。治水方面,以水生态环境示范试点县建设为抓手,治污、扩容、提档一体推进。全面完成9家医疗机构污水“一院一策”摸底排查及人民医院污水监控建设,做好36座矿山尾水治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完成马金溪开化饮用水源地勘界定标,常态化做好巡查检查。完成11个30亩以上规模水产养殖场尾水零直排建设,健全工业污水“零直排”管护机制,经开区雨水排放智能监管工作入选生态环境部水司典型案例。推进霞山、苏庄、下界首3个国控断面“一点一策”治理,完成池淮溪6.4公里的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马金溪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提名案例。治气方面,做好VOCs全过程治理,完成72个突出问题整治,41家低效治理设施升级改造,推进10家企业完成源头替代。持续推进烟粉尘减排,完成2家企业废气超低排放改造。深入实施汽车排放检测与维修制度,累计开展4次车辆大户检查、12次路检路查。加大柴油货车整治力度,完成79辆柴油货车的淘汰退出。治土方面,落实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督促全县6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开展土壤(地下水)自行监测,完成“两新”产业园地下水污染专项调查,以及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年度任务。推进建设用地管控和修复“一件事”改革,合成材料场地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全面启动,完成4个项目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持续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建立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发现、小微水体水质维护等长效机制。

(四)开展专项除险保安。持续推进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除1个反馈问题(长期坚持)外,其余11个信访、7个反馈问题全面完成整改。重点抓好2021省委生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交办的7.25个信访问题已全部整改,反馈的6个问题已完成整改4个,剩余2个达序推进。充分做好2022年省委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1个反馈问题已完成整改,5个信访问题正在办理。开展“绿剑2022”等执法行动,落实落细环境风险大排查大整治,全年出动执法人员1200余人次,检查企业950余家次,累计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29起,处罚款248.726万元,受理环境信访投诉55件,总量同比下降12.1%。完成34家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

(五)加快治理水平升级。治理能力方面,以生态环境数字化改革为方向,推动智慧环保体系扩面,建成“两新”产业园VOCs自动监测站,做好空间准入智审系统的日常维护和优化,确保好用、管用。治理体系方面,建立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部门党建共建机制,获得全省首批生态环境科技帮扶支持。开展生态环境山海协作,与嘉兴桐乡市、绍兴越城区、杭州上城区建立协作机制。与安徽休宁,江西婺源、德兴、玉山等地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三、2023年工作目标和计划安排

县委十五届四次全会将打造山水融合生态宜居的“好地方”作为战略定位,提出打好生态牌,建设生态文明示范窗口,打造美丽中国山区新形态。2023年,我局将紧紧围绕上级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扬优势、补短板,确保美丽浙江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定量指标上,到2023年底,全县省控及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出境水Ⅰ、Ⅱ类水质占比保持在98%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8%以上,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2微克/立方米以下,臭氧浓度达到考核要求、力争更优。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完成省市下达的减排降碳指标,力争水气质量省级绿色发展财政奖补资金保持稳定,重大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清单指数在全市“保三争二拼一”。

计划安排上,重点要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全力以赴服务绿色发展。做好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安排专人全程跟踪服务普康化工、胡涂硅等优质入园项目的环评审批。开展排污许可“双百行动”,提前做好合成材料、污水预处理、集中供热等重大项目的排污许可核发服务。深入推动环境准入制度改革,力争6月底前,经开区规划环评通过省厅审查。推动“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扩面,开展“三线一单”动态更新,继续实施环评“打捆审批”制度。强化绿色发展要素保障,做好项目排污权指标供给。加大第三方机构监管力度,优化管理机制,切实提高生态环境的技术服务质量。加快EOD试点建设,服务协调好两山集团和国控集团的项目融资审批,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二)全力以赴抓好两大创建。一方面,争创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开展“两山”创建攻坚行动,高质量做好典型案例、指标分析等申报材料的编制,高频次开展向上对接、横向沟通,按时间节点完成申报工作,确保12月底纳入省级储备库。另一方面,争创省级“无废城市”。聚焦县政府工作报告,开展省级“无废城市”建设攻坚,通过加强统筹、压实责任,推动落后指标赶趟补短,全力争取技术单位、上级部门的指导支持,高质量编制申报材料,确保3月底前完成申报。落实落细创建迎检工作,力争12月底前创成。

(三)全力以赴推进生多保护利用。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试验区建设,加快常绿阔叶林种质资源库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协同推进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野外观测研究站运营并取得实效。启动钱江源国家公园水生态健康调查,加快钱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确保12月底建成,并力争新增1处以上省级体验地命名。探索建立县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制度,协同推进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创新实践,做好自然保护地监管。

(四)全力以赴再夺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县。健全美丽开化建设领导小组架构组成,建立运行规则,构建上下联动、横向贯通、高效协同的美丽开化工作体系。完善美丽开化建设责任制,力争8月底前召开美丽开化建设大会,发挥好美丽办统筹协调、督导交办、指导帮扶、评估问效等作用。树牢在全市“保二争一”的工作导向,做好美丽浙江考核任务的分解落实、跟踪调度、指导推动等工作,开展定期研判、及时破解难题,在实现美丽浙江考核“六连优”基础上,力争“七连优”。

(五)全力以赴统筹减污降碳。科学合理制定2023年度污染防治攻坚计划,系统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等工作。加快15个水生态环境示范试点项目进度,完成1公里生态拦截缓冲带建设,推动新材料新装备产业园省级污水零直排星级园区申报,争取纳入培育名单,启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央资金项目申报,完成水源地监控系统建设。实施新一轮矿尾水治理设施运维,启动科技帮扶水土共治项目。加大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力度,完成15个低效设施改造提升、10家企业源头替代。强化固废“五化”综合治理,完成合成材料地块现状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完成污染耕地源解析。提前做好水利、市政、城建等工程的污染防治帮扶。高质量推动第一、二批省级低零碳村镇试点建设,12月底前完成第一批1镇4村的试点建设验收工作。开展第三批省级低零碳村镇试点创建申报,12月底力争全部获批。指导经开区开展产业园区减污降碳试点建设,4月底前完成上报。

(六)全力以赴开展生态环境除险保安。深入开展督察问题整改攻坚,全面完成剩余中央省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销号,扎实做好整改成效“回头看”。深化环境网格管理制度,制定出台开化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约谈办法,压实环境监管各方责任。按照上级要求,健全重大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清单运行机制,加大对问题发现、整改质量和示范案例的考核力度。开展护航“亚运”行动,落实落细亚运环境安保方案,重点抓好环境监管重点单位、重点风险源的排查整治,强化机动车尾气及城市扬尘的排放管控。贯穿全年开展“零点行动”“无休日”等执法行动,确保不发生一般等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和生态破坏事件,力争全年环境信访总量下降10%。持续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提升除险保安水平。进一步推动生态损害赔偿制度落实。

(七)全力以赴强化生态文明宣教。紧扣“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殷殷嘱托,做好“两山”典型案例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体验地典型案例的提炼宣传,全力争取参与省生态文明高峰论坛系列活动。加强生态宣教阵地建设,年内新增1处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办好5.5生态日、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5环境日等活动,引导和带动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实现持续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