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开化县金星村调研时,寄予开化“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殷殷嘱托。十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重要论述在开化统筹发展全局,指导工作实践,在长期探索中,走出了从“五个一万”到“四大联盟”、从“老三样”到“新三样”、从“多规合一”到“国家公园”、从“出门打工”到“智享用工”的山区县共同富裕发展模式。
一、从“五个一万”到“四大联盟”,夯实共富经济基础 在实施“一亩土茶园、万元惠茶农”“一口清水塘、万元卖鱼钱”“户养十桶蜂、增收万元钱”“一亩高粱地、净增万元钱”“一家农家乐、户均万元钱”等“五个一万”增收基础上,建立协作型“山海联盟”、互补型“片区联盟”、帮带型“村级联盟”、抱团型“产业联盟”四大联盟,实现发展共谋、资源共享、平台共创、产业共兴,推动“扩中”“提低”高效落地。2006年至2022年,城镇居民收入从16442元提升至45846元,农村居民收入从3612元提升至24737元。山海联盟“产业飞地”已落地总投资20亿元的2个重大产业项目,“消薄飞地”惠及30个村,且初步形成多校融合型“山海+城乡”教共体格局。村级联盟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40万元。
二、从“老三样”到“新三样”,提升共富产业动能 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革新,食品医药、建材矿业、轻工机械“老三样”逐步拓展为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工业“新三样”,集中打造“有机硅+糖醇”两大百亿级产业链,华康药业成功主板上市。以“培育做强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列入省“一县一策”试点为契机,推动种养业、外出务工、来料加工“老三样”拓展为电子商务、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农旅“新三样”。GDP从2003年的22.7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81.35亿元。何田乡“清水鱼”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成功列入国家级农业特色强镇创建名单,齐溪茶叶强镇、杨林水稻强镇、大溪边红高粱强镇先后通过省级验收。2022年开化龙顶茶品牌价值达到31.7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3%,“糖醇、有机硅”两大产业链产值达66.4亿元,同比增长30%。连续三个季度夺得全市争先创优流动红旗。
三、从“多规合一”到“国家公园”,加快共富生态转化 始终扛起“一定要把钱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好”使命担当,以“多规合一”为引领,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累计关停污染企业278家,否决化工及有污染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元,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开启“国家公园城市”建设新篇章,以国家公园理念和标准建设全域生态城乡共同体,不断迭代升级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两山”转化和生态富民的新路径。全县国家A级景区从0到14家,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全省第11个晋升国家5A级景区。创成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功列入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有望正式设立。成立全省首个县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中心,完成全国首笔生态占补平衡交易。
四、从“出门打工”到“智享用工”,拓宽共富就业空间 针对常年外出从业人员近10万人、占农村从业人员50%的现状,将数字化改革作为山区县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力支撑,打造“智享用工”应用,将县域就业人员落编进“网”,通过搭建“云上集市”促充分就业、推出“劳务管家”规范就业。同时,聚焦“幸福开化七张金名片”,全力推动公共服务全覆盖、均等化、高品质。截至目前,工业就业岗位从3.1万个增加至4.3万个。乡贤回开新办企业、农场等80余家,提供岗位5000多个。开发保洁绿化、村庄巡逻等公益性岗位1500多个,累计兜底安置300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智享用工”应用已纳入全省“一地创新、全省共享”“一本账”S0清单,累计服务12.8万余名求职者,提供各类岗位8.5万个,成功推送岗位3.6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