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245972094984/2022-8950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开政办〔2022〕1号 公开日期: 2022-02-17
发布单位: 县府办 有效性:
文件登记号:
开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开化县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时间:2022-02-17 11:44 来源: 开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各乡镇人民政府,芹阳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开化县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执行落实。                                 开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开化县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依据《开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衔接《开化县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共建“好地方”行动计划(2018—2022)》等,编制本规划,明确未来五年开化“三农”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和机遇挑战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开化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立足自身的生态优势、资源特色,扎实有序推进机构改革和“三农”各项工作落实,农业农村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为“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农业产业发展持续向好

加快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两茶一鱼”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两中”新兴产业,稳步推进音坑萝卜、高山土辣椒、大溪边高粱等地方特色农业发展,逐步形成“3+X”的农业产业格局,出台系列农业产业扶持政策,同步开展特色农业保险,已覆盖茶叶、清水鱼、中药材、中蜂等特色主导产业。202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0.4亿元,年均增长2%以上。农产品保障供应能力不断提高,粮食播种面积达15.33万亩,总产量5.97万吨;建成年出栏万头以上规模猪场3家,生猪存栏6.65万头、出栏7.87万头,任务完成率全市第一,生猪自给率达到65%。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有家庭农场15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57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54家。产业平台加快建设,创成1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成4个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2个省级现代林业经济示范区、2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和8个省级特色精品园,培育了农创客孵化园综合服务平台、乡村鲜生电商平台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荣获“中国生态茶之乡”“中国清水鱼之乡”“中华蜜蜂之乡”“中国龙顶名茶之乡”“中国生态美食之乡”等称号,开化龙顶茶、开化清水鱼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乡村产业体系日益健全

农产品加工稳步发展,茶产业链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乡村商贸物流发展迅速,基本形成城乡双向融合的物流配送体系,建成6条“村货巴士”配送线路,整合物流体系,建立60多个农村淘宝服务站、300多个农村配送点,实现快递物流覆盖所有乡镇和大部分中心村。集聚电商企业100余家,初步形成“四园一体一中心”(凌云电商创业园、易云电商创业园、万腾电商创业孵化园、跨境电商产业园,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和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的电商产业发展格局。乡村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依托钱江源国家公园自然生态优势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积极发展美丽经济,至2020年底,累计打造A级以上景区村庄203个,其中3A级景区村庄30个,已发展中高端民宿50余家,其中白金宿1家、金宿3家、银宿11家。乡村休闲旅游节庆活动如火如荼,举办油菜花节、水稻农耕文化节、红高粱文化节等。2015年,开化县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截至2020年底,全县共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国家级休闲旅游精品线路3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企业4家和三星级企业4家。

3.生态环境建设深入推进

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0万亩、商品有机肥1.5万吨,减少不合理施肥120吨,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8.5万亩,减少农药使用量3吨,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负增长,亩均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分别降到412.5千克/公顷、2.55千克/公顷;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95%、90%、90%以上,成功创建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省级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3个、市级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20个。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类、生态公厕建设有序实施。实施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项目48个,打造美丽乡村示范乡镇7个、特色精品村42个、农趣庭院2万余个,创建“金溪画廊诗画风光带”1条、美丽乡村精品线5条,先后获评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县等多项荣誉和钱江源国家公园、全国最美渔村等多项称号。

4.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647元,比2015年增加7523元,连续5年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由2015年的2.03:1缩小到2020年1.91:1。持续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搬迁扶贫力度,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推动低收入农户共享高水平全面小康,异地搬迁2.03万人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较快幅度增长,2020年达到12225元。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55个村全部达到集体经济总收入10万元以上和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建成4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97 家农村文化礼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5.农村改革步伐更加有力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测承包地面积189256亩、地块353396块,签订合同75578份,签订率达99.15%,农户土地权证发放率已达90%以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实施,完成所有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改制,全县共量化村集体经营性资产2313.6万元,确定股权人数31.37万人,发放股权证书9.3万本。以金星村为试点,盘活闲置农房,引进工商资本,深化农房“三权分置”改革,撬动更多市场资本,激活更多农村资源资产。制定《开化县金星村宅基地活权改革试点工作方案》、《金星村宅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和《金星村农房使用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通过鼓励租赁、引导抵押融资、撬动“两进两回”,探索“三权分置”三大路径,赋予宅基地和农房财产权益,实现资源变现高效、便捷。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推动三农队伍不断加强,创新“六大”模块,实现扁平式管理提升行政效能,补齐中层年龄结构偏大短板,推进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鼓励各村积极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提倡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家风家训,打造“善治”乡村。

(二)发展机遇

“十四五”是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也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业农村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开化农业农村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为各行各业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和活力。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逆全球化浪潮呈攀升之势,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多方面冲击,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在此背景下,农业作为基本盘、“三农”作为战略后院的地位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2.国内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将由中等收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碳达峰、碳中和”全面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城乡居民对优质农产品和乡村休闲旅游等需求显著提高。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成为重大政策导向,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和制度保障。

3.全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十三五”期末,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重任。在“三农”发展领域,将深入实施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369”行动,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为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4.开化高水平建设“好地方”

“十四五”期间开化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公园城市”,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创新强县”发展战略,推动生态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高水平建成“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示范窗口”。开化“三农”发展的生态优势将更加突出,“两山转换”的通道条件将更加具备,通过建设乡村绿色产业体系,构建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农业农村必将成为开化建设“更加出彩的好地方”的主阵地、主战场。

(三)面临挑战

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五大总要求,对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城乡融”的总目标,开化“三农”发展领域的主要短板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要农产品保供压力大

国际政治形势变化以及后疫情时代带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压力愈发明显,在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同时,如何提升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持续推动农民增收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2.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国内农业产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相比较而言,开化农业产业规模体量小、基地分布散、产业链条短、集聚效应弱、生产成本高、市场占比小,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尚未形成,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弱,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风险较大。

3.美丽乡村经营水平低

由于本级财政资金有限,加上区域发展不平衡,美丽乡村全域提升尚需时日。受用地规划和指标限制,停车场、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落地困难;此外,美丽乡村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区块联动机制、协同机制尚未构建,品牌化运营尚未起步,还没有形成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支撑力。

4.农民持续增收路径窄

农民持续增收缺乏长效机制。低收入农户以孤、老、病、残、灾等为主,收入主要来自赡养费、社会保障和政策帮扶,增收渠道较为单一。农村集体经济支出压力越来越大,受地理条件、生态管控等因素限制,部分村集体发展缺乏资源、路径,自主“造血”功能较弱。

5.城乡融合基础较薄弱

城乡二元体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约束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是重要短板,教育、医疗、养老、健康等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依然存在。乡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社会加速转型以及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频发,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按照“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以市委“1433”战略体系和“3752”乡村振兴大花园建设体系为指引,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公园城市为方向,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全面落实开化“三农”工作“13159”行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开化特质的“三农”工作新路子,为开化高水平建成“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示范窗口”,打造“绿色发展标杆地、诗画浙江最美地、山区开放示范地、县域治理样板地、共同富裕先行地”(五个地)贡献“三农”力量。

(二)基本原则

1.产村融合,全面发展

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着眼于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和城乡全面融合,重点是统筹布局乡村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以更大的决心、超常的举措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2.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要准确把握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深刻领会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农业农村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妥善处理好稳产增收与减排增绿之间的关系,着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充分发挥开化生态优势,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生态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乡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品质乡村生活,构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新格局。

3.改革引领,创新发展

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把改革与创新作为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力、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要素,抢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集成改革机遇,勇于承担更多改革试点任务,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以新一轮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为契机,加快推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和深度融合,促进现代农业数字技术、生物技术与智能技术等的集成与应用,实现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4.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立足开化自身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阶段、主体功能区类型、区位条件、资源条件、产业基础、风土人情等以及“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选准农业农村工作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抓手,体现高水平、个性化发展。同时科学把握产业、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针对不同产业、不同村情,分类施策、典型引路。

5.强农惠农,共享发展

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遵循,始终坚持乡村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农民主体地位,确保农民能以主人翁姿态共享全县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成果。全面增强农民创新创业的能力,强化和完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保障,赋予农民更多更自由的财产权、用益物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农民群众,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6.县域融合,统筹发展

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全县域的资源整合使用,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重塑工农城乡关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促进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民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均等,实现城乡空间融合、农工功能互补、产城经济联动和基础设施共享。

(三)发展目标

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突出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共同富裕等3个领域建设,最终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1.农业高质高效

“十四五”期末,新建高标准农田 1.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7.0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5.3万亩,粮食总产量6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15亿斤;生猪存栏量发展到8.5万头以上;“两茶两中一鱼”特色主导产业实现迭代升级,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2.5亿元以上,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15.8亿元;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达60%以上,新创建知名区域农业品牌5个。

2.农村宜居宜业

到2025年,开化县创成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标杆县,所有行政村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三分之二以上行政村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高标准建成与钱塘江诗路文化带相衔接的金溪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占比达80%以上。加快未来乡村试点建设,乡村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3.农民富裕富足

到2025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万元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幅保持在10%以上,并高于全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全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全覆盖,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四)战略布局

“十四五”期间,开化县农业农村发展的空间布局是“一带五区”,即围绕1条示范带,打造5个示范区;其中,“一带”是指金溪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五区”是指农业高质量示范区、农旅融合示范区、绿色康养示范区、共同富裕示范区和数字乡村示范区。

1.“一带”——金溪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

以新时代美丽乡村群落建设为主抓手,在金溪画廊诗画风光带沿线建成“绿意红韵”、“金溪桃韵”、“徽风古韵”、“源头茶韵”等4个美丽乡村群落。按照“区块联动、串点成线、分步推进”的思路,统筹整合政府资金和项目,集中精力、集中资源、集中要素,每年打造一批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推进金溪画廊诗画风光带沿线美丽乡村集群化建设,全力打造党建治理大花园示范带。

2.“五区”

(1)农业高质量示范区

以池淮镇为核心,辐射杨林镇、苏庄镇、长虹乡。以池淮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为抓手,围绕粮油、茶叶、小水果等主导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产业链标准化管理、绿色低碳生产转型、产业数字化提升、品牌价值效应凸显、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农业科技服务加强,并全面辐射周边乡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2)农旅融合示范区

以音坑乡为核心,辐射芹阳办。以音坑乡村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好的下淤村为引领,打造“艺创园区”,提升钱江源未来农业示范园,引入文创、手工艺、民宿、非遗、电商等多元化农旅融合业态,带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增强农旅创业活力,同时联动芹阳办密赛村等,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形成乡村旅游发展的集群效应、联动效应,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民创业、创新、创收。

(3)绿色康养示范区

以马金镇为核心,辐射齐溪镇、何田乡、中村乡。以马金中药材产业强镇建设、开化水库建设等为契机,依托钱江源国家公园优越的生态条件,做深开化生态水文化,发展“有机稻、生态蜜、顶级茶、文化鱼”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发展道地药材种植加工、绿色健康农产品生产、功能性农产品开发、森林康养、中药养生、生态食宿等新型业态,大力发展“农业+大健康”产业,推进“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4)共同富裕示范区

以大溪边乡为核心,辐射村头镇、林山乡。深入总结和大力推广大溪边乡上安村创新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以“红高粱+X”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就业、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成功模式,并进一步探索“股票田”模式,理顺利益链接机制,增强产业脱贫示范效应,使改革创新经验惠及更多农民,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5)数字乡村示范区

以华埠镇为核心,辐射桐村镇。以华埠千年古城复兴行动为抓手,通过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推动“互联网+党建”,推动乡村治理时效性、科学性、协调性提升,助力村民更加和谐积极参与治理,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的互融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

1.全力稳定粮油生产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在“十四五”期间实现3.15亿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5.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6万吨粮食产量。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优化工作,加强整治优化后粮食生产功能区质量建设管理,创建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落实好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严守粮食生产功能区种粮属性,确保全县7.0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每年种植一季粮食作物。扩大旱粮种植,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展粮食加工等手段,提升旱粮种植效益,发展鲜食旱粮作物,保持旱粮种植面积7.5万亩以上。引进推广油菜新品种、新技术,提升油菜加工和品牌建设,提高油菜种植效益,确保油菜种植面积8.85万亩,油菜籽产量1.06万吨。加强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油茶低效低产林改造,提高木本油料精深加工水平,稳步扩大木本油料产业规模,“十四五”期末油茶产量增至0.71万吨。加快土地流转,培育粮油规模经营主体包括种粮大户或家庭农场主100家以上。

2.稳步提升生猪产能

以提升生猪“六化”发展水平为主要目标,鼓励通过兼并重组、入股改造等方式,整合中小散养殖场(户),围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绿色生态养殖、数字化建设等新要求进行改扩建,着力打造一批标杆性“六化”猪场和标准化猪场;实施好定点定量农牧对接,持续推进畜牧业循环绿色发展;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探索推动畜牧加工业发展,拓展产业链。着力补齐补强养殖生物安全短板和弱项,压紧压实县级部门、乡镇和行业主体等各方责任,确保重大动物疫情平稳。加强生猪及产品调运、屠宰、销售等环节监管,稳定生猪生产的长效机制,力争到“十四五”末生猪自给率达80%,稳步提升商品仔猪市场供应能力。

3.保障“菜篮子”有效供给

推进保障型蔬菜基地建设,提高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水平,开发一批集约程度高、规模适度的商品蔬菜新基地。加强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力争“十四五”末各版块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实现全覆盖。抓好本地居民消费常见品种、不耐储运叶菜品种种植,强化科技服务,通过科技兴菜推进全县主导蔬菜品种更新。培育蔬菜龙头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品转化增值。完善蔬菜产销体系,推进多元化的蔬菜产业投入机制。“十四五”末,巩固提升保障型蔬菜基地3500亩,切实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力争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2.2万亩、实现总产量17万吨。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十四五”末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680吨。加快发展优质家禽,到“十四五”末家禽存栏量发展到50万羽以上、年出栏70万羽以上;适度发展牛、羊、兔、鹅等食草型畜禽。

4.守住农业安全底线

夯实农业安全生产基础,全面落实农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开展隐患排查整治,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零容忍”严厉打击坑农害农、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严格落实农产品生产记录、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制度和合格证制度,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抓好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动植物疫病常态化防控,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调查监测、信息报送、会商研判和情报发布制度,强化动植物检疫监管,组织开展动植物检疫执法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夯实种质资源安全基础,加大地方特色优质种质资源挖掘保护推广,加强珍贵、稀有、濒危、特有资源抢救性收集。加强农作物、林草、畜禽、水产和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圃)、种质资源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地建设,建立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中心的华东地区种质资源孵化中心。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建设,配套提升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种子生产示范基地。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和林业保障性苗圃建设。按照“储得进、藏得好、调得出、用得上、保安全”原则,优化种子储备品种结构和数量,落实种子储备制度。

(二)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

1.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进一步优化“3+X”的农业产业体系,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发展壮大茶叶、油茶、清水鱼、中蜂、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空间布局,以“一村一品、一镇(乡)一业”为引领,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推广“一亩山万元钱”林下经济模式,构建“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的立体发展格局,打造林下经济示范县。力争到“十四五”期末,茶叶、油茶、清水鱼、中蜂、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产量分别达到0.275万吨、0.71万吨、0.245万吨、0.03万吨、0.36万吨,分别增长14.7%、47.9%、11.4%、50%和47.4%。加快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确保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红高粱省级特色农业强镇通过验收,争取创建清水鱼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结合开化水库建设打造1-2个中蜂特色产业发展示范乡镇(区),推动中蜂、油茶等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

2.大力发展品质农业

以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为引领,全面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立集产地环境、农资使用、农业生产、加工技术、包装储运、检疫检验于一体的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快推进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按标流通。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广运用电子化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把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和进入区域公共品牌的农产品全部纳入追溯平台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实生产主体责任,推进数据共建共享和监管信息化,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全面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鼓励和引导主体开发生产高品质、高营养、高安全、高科技、高创意、高效益的精品农产品,同时提供强大的消费服务,发展集精品生产、名品销售、极品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提升农业品质品位。将农产品开发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加强体验消费。鼓励和引导各类主体开展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实现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达到60%以上;完成开化中蜂蜜地理标志产品申报、评审。

3.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以建设开化龙顶茶全产业链、开化中蜂全产业链项目为重点,打造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深化发展“两茶两中一鱼”产品加工体系,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推动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品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包括完善拓展多层次、多类茶产品体系,积极开发蜂衍生品、食疗药膳、中药饮片营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等。健全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完善茶叶交易市场,建设中药仓储物流交易中心。立足四省边际区位条件,聚焦全链条数字化冷链物流和仓储体系建设,重点在农产品主产区、加工基地、物流中心、乡村物流配送网点加快建设完备冷链物流和仓储体系。积极开展产销对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创新农产品新零售模式,打造绿色产品跨境电商产业集群试点。持续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大力发展农林大健康产业,注重品质提升,开发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和产品,培育发展省级休闲乡村和农家乐集聚村,在“十四五”期间,争创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4.加强农业品牌建设

一是建立品牌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加快“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标准化体系建设,构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和品牌运营管理机制,设立农业品牌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农业品牌政策支持体系。二是加快品牌培育整合。聚集钱江源优质农产品,打响“钱江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动申报中国驰名商标、持有和使用主体申报“品字标浙江农产”品牌。引导主体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注入品牌,加快培育各类农产品品牌。构建“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之间的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农业品牌体系。三是加强品牌宣传推介。除了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类线上线下农产品展销会外,还要积极主动策划宣传,在重点推广城市召开产品推介会、开展市民试吃活动等。加强与文化、旅游管理等部门的合作,通过拍摄诸如“舌尖上的开化”之类的纪录片,合力对外宣传“钱江源味道”。到“十四五”期末,“钱江源”农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开化龙顶品牌价值达到40亿元以上。

(三)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1.开展“肥药两制”改革

开展省“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整县制推进“肥药两制”改革。严把农资经营主体资格准入关,全面推行肥药实名购买制度。开展“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建设,应用农资产品电子标识,推行刷脸、刷卡等信息化购销方式,创建省级农资店。推进主要作物化肥定额施用标准落地执行,打造“一户一业一方”精准施肥模式。深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率先开展水稻化学农药定额施用,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推动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主导产业肥药定额施用工作。完善农业主体生产信息,建立生产主体“一户一档”数据库。推动规模主体信息全部纳入“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监管平台,全面落实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加强数据监测,强化执法巡查。

2.推动肥药减量增效

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深入开展规模主体免费测土配方服务,推广有机肥、冬绿肥、配方肥、专用肥、缓(控)释肥和水肥一体化、侧深施肥技术。大力推广菜-稻轮作、果(茶)—绿肥、稻—鱼(虾、蟹)等种养模式,统筹农田土壤周年养分管理。加快推进水稻“两迁”害虫智能化监测预警站点建设,推进传统测报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开展绿色防控试点区建设,推广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整产业或整建制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加强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强化统防统治,扩大植保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规范兽(渔)用抗菌药物、饲料及添加剂使用和管理,2022年12月底前第一批兽药减量化和饲料环保化试点场通过评估,2023年全面推进所有规模养殖场“两化”改革。“十四五”期末,全县亩均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分别减少到375千克/公顷、2.25千克/公顷。

3.加强资源环境管控

围绕钱江源国家公园的整体保护,全面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加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生态修复。推广稻鱼轮作、菜鱼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推广秸秆粉碎还田、茶园覆盖等综合利用方式,科学优化秸秆利用结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沼液综合利用、有机肥生产应用为重点,有序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完善构建包含农药废弃包装物、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在内的全口径、分类别回收处理体系,形成“相关部门协调指导监督、回收点折价回收、中心归集存放、有资质企业无害化处置”的回收处置机制,实现农药废弃包装物、农膜回收率95%以上,100%作无害化处理。

(四)构建现代经营体系

1.引育新型经营主体

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省农发集团、省浙茶集团等领军型农业龙头企业与开化开展战略合作。通过内培外引,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国家级龙头企业零突破,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5家。加大家庭农场培育力度,加强扶持政策倾斜,支持他们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经营能力,累计培育家庭农场1700家,创建家庭农场整体提升县。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深入推进“空壳社”清理整顿,规范整顿一批小社、弱社、“空壳”社和不规范社。深入推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质量提升,规范内部运行管理,开展日常监测和加强动态管理。探索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业企业带动能力和产业市场竞争力。

2.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

大力培育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社会化服务从农业生产单个环节向全程生产服务转变,形成广泛覆盖、内容多样、专业权威的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多样化的土地托管、代耕、代种、代收、代售以及劳务、技术、融资等服务,以服务的规模化和专业分工降低家庭经营成本,提高比较收益。深化“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以县级农合联资产经营公司为引领,组织基层供销社、合作社及联合社、涉农企业等农合联,合作投资建设集农资供应、农技推广、电商物流、区域农业公共品牌、产品营销、金融保险、资本投资、财务代理等功能的区域性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

3.提高小农组织化程度

支持小农户通过联户经营、联耕联种、组建合伙农场等方式联合开展生产,共同购置农机、农资,接受统耕统收、统防统治、统销统结等服务,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利用土地资源、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提供社会化服务等,引领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大溪边乡模式在周边区域复制。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家庭经营与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经营形式共同发展。支持专业化服务组织与小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十四五”期间,新增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以上。

(五)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1.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扎实推进“小县大城﹒富民安居”工程,持续调整优化城乡居民点布局体系。保留开化乡村传统肌理和格局,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有序推进集聚点建设,逐步搬迁撤并空心村、偏远村、偏小村、灾害隐患村、生态屏障村,减少一般村新社区布点,重点在城镇拓展区、集聚村规划建设新社区,构建合理的城乡空间布局。计划在中心城区及重点镇规划建设7个安置区,通过政策引导搬迁范围内的农村居民有计划地向县城中心城区等区域梯度转移每年0.72万人以上,2021-2025年全县力争引导搬迁3万人以上,到2025年我县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6%,实现人口大转移、土地大利用、产业大发展、人文大传承、公园大建设、服务大提升,推动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公园城市建设。

2.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持续深化“千万工程”,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深入实施污水、厕所、垃圾 “三大革命”,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标改造,完善“五位一体”的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体系,加强民宿等经营主体的污水治理,完善分类处理机制和责任体系。积极推进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示范乡镇、示范村的创建。全面普及无害化卫生厕所,推行农村公厕专人负责制。实现农村无害化公共厕所、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全覆盖。坚持城乡同质饮水标准,升级改造单村联村农村饮用水设施,持续提高农村饮用水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农房整治,全面开展村庄生态化有机更新和梳理式改造提升,加强村庄的空间梳理、建筑改造、设施植入、植树造景等手段综合利用,全面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做好农房整治“后半篇文章”,持续推进拆后利用示范建设,创建一批“一米菜园”精品线路。加快引入新主体、新产业,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加快农房通用图集推广应用,提升农村住房设计建设水平。引导改造乡村建筑风貌,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色,使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发展乡村公共空间,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扩面提质。

3.试点建设未来乡村

推进未来乡村试点建设,以主导产业兴旺发达、主体风貌美丽宜居、主题文化繁荣兴盛为目标,强化人本化、数字化、融合化、生态化、共享化导向,建设未来邻里、文化、健康、低碳、产业、风貌、交通、智慧、治理、党建等场景,培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行示范,打造引领乡村振兴方向的生态、生产、生活共同体。立足村庄自身禀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乐居型、乐业型、乐游型、乐归型等4种未来乡村类型,到“十四五”期末,建成10个引领数字生活、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未来乡村建设试点。建立未来乡村建设的“一把手”推进工程,完善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切实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全县上下齐头并进、高效协同。加快政策体系创新,重点在土地政策上探索土地开发一二级联动机制。

4.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

整体提升美丽乡村品质,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系列示范村创建,持续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以集群化打造,组团发展为思路,打造与钱塘江诗路文化带相衔接的金溪画廊诗画风光带。力争在2025年,沿金溪画廊诗画风光带建成4个美丽乡村群落,通过资源互补发挥集聚效应。到2025年,全县所有行政村通过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三分之二以上行政村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美丽乡村示范乡镇比例达到80%以上。以融合发展的理念进行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将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到“十四五”期末,实现A级以上景区村庄全覆盖,其中3A级景区村庄达55个。鼓励打造美丽经济综合体等,丰富旅游观光、健康养生、文化研学、体验娱乐等美丽经济业态,中高端民宿达到200家以上,努力打造成为杭州、上海的后花园和整个长三角美丽经济消费目的地。积极探索乡村经营机制,结合乡村未来社区创建,推进乡村品牌化建设。

(六)推进城乡共同富裕

1.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实施“农民收入万元新增”工程,引导农民通过创业、就业、经营、持股增加各类收入,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0年增加1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稳定在1.8以内。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在乡村特色产业领域创业,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电商经济、文创经济﹑养生经济等业态,加大对返乡农民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劳动力返乡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户入股+保底收益+股权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引导城市部分产业向乡镇梯度转移,盘活农户闲置宅基地和房屋、闲置农地等各类资源,增加财产性收入。

2.推动低收入农户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加强部门协调联动,深化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开展精准就业帮扶,充分挖掘公益性就业岗位,确保有劳动能力低收入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加大产业创业帮扶力度,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鼓励和引导低收入农户发展产业、参与产业,依靠双手勤劳致富。对低收入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十四五”期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幅保持在10%以上,并高于全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3.巩固提升村级集体经济

对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开展“回头看”,及时对“消薄”不稳、容易“返薄”的村进行排摸识别,逐村加强帮扶整固。对年经营性收入10-12万元的村,要开展集体经济收入动态监测,加强项目帮扶,防止“返薄”。以村庄经营创新理念,盘活抛荒农田、闲置土地、闲置厂房等,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经营权、集体资产和农业基础设施等参股农业主体和工商企业。以“共富联盟”建设为抓手,推动经济实力强的村集体组织辐射带动周边村庄,施行组织共强、规划共绘、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和品牌共塑,形成辐射效应、集聚效应。到2025年,全县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都达到5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长期稳定在30万元以上,全面建立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更加完善,运行管理更加规范,治理机制更加健全,政策体系更加成熟。

(七)增强乡村治理效能

1.加强农村基层党建

一是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积极推进村党组织、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交叉任职,大力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切实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大幅度提高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中的党员比例。全面落实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各项事务的领导权。大力推进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党组织对农村新领域新业态的“双覆盖”。二是加强基层组织骨干队伍建设,打造忠诚干净的乡镇干部队伍。多渠道培养选拔乡镇“本土干部”。实施农村基层“头雁工程”。优化提升农村基层带头人队伍。建设“四个合格”农村党员队伍,着眼建设一支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的新时代党员队伍。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保障,健全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三是开展清廉村居建设。培育厚德养廉社会环境,打造清廉文化教育传播平台,拓展清廉文化阵地。狠抓纪律建设,打赢重点领域反腐攻坚战。

2.打造“四治融合”乡村

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强化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创新发展村民自治机制,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规范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推行“一村一辅警”,一村一法律顾问建设乡村巡回审判站点,深入开展农村法治教育,优化农村法治资源和法律服务。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深化文明村、文明镇建设,弘扬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大力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推广基层智慧治理模式,完善全科网格,实现村级事务信息动态交互式管理,打造智慧村治。推进四治融合实体化运作。重点推行村规民约、百姓议事会和乡贤参事会,以及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等“一约两会三团”社会治理新载体,构筑群众议事平台,吸收基层党员、村民代表、新乡贤、村能人、法律工作者、志愿者等参与乡村治理,落实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建设善治示范村实现乡村善治。

3.持续提升乡风文明

一是传承发展农村优秀文化传统。持续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每年实施一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和一般村项目,“十四五”期末实现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率100%。建设乡村文化记忆库,挖掘保护传承乡村文化,鼓励支持建设一批乡情陈列馆、博物馆、村志馆等。传承发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传统表演艺术、优秀乡村民宿,传承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深入推进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二是培育新时代农村新风尚,倡导现代文明新风,开展移风易俗革旧弊,重塑新乡贤文化,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繁荣乡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文人乡韵。三是繁荣乡村文化生活,完善乡村文化设施,高标准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增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提升乡镇成人学校文化服务能力。加强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升乡村文化队伍,增加乡村文化供给。

(八)深化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

1.推进“三地一房”改革

以农房整治成果为基础,以“三地一房”改革为核心,做好农房整治“后半篇”文章,激活农村沉睡资源资产。一是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积极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二是推进土地集中连片流转。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全面推进土地集中连片流转示范培育,深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深化美丽田园建设。健全流转土地监管机制,完善小农户收益保障增长机制。三是开展宅基地和农房改革。积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创新宅基地“三权分置”不动产权证颁证制度,以村集体集中收储为主导,全面推进闲置农房分类盘活利用。深化房地信息系统建设应用,提高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法治化、智治化水平,打造农民建房审批“一件事”全国样板。扩面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抵押贷款。

2.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以深入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重点任务,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业态新动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增加村集体分红和租金收入。探索农村“三权”退出机制,扩大“三权”抵押融资试点覆盖面。深化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化改革,探索村庄经营职业经理人制度,创建“1+6”村庄经营品牌体系。在有条件的村探索通过对外投资设立市场化的控股公司或对外参股,参与竞争性的市场经营活动。加快构建农村综合性产权流转交易体系,探索建立农村产权评估、价格发现机制,进一步搞活农民集体财产权能。

3.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一是加大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农业农村领域资金投放,进一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二是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政策,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村经济合作社股份收益权等抵质押贷款,拓展基础设施收益、大宗订单、大棚和项目补助性收益等抵质押贷款业务,鼓励开发“农特产品”贷、电商贷、民宿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探索“互联网+”普惠金融,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三是推进农业保险扩面提质。扩大保险覆盖面和险种覆盖面,扩大价格指数保险、天气指数保险、收入保险等试点范围,逐步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确保大灾无大损,小灾不受损。科学制定保险赔付标准与工作方案,推进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产值转变,探索保费调整的浮动机制,加强对保费利用的后续监督,杜绝套取保险资金的现象,保障投入农业生产。

4.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

通过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建强各级农合联,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效解决小农户与乡村振兴大花园建设有机衔接等问题,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探索农合联参与乡村振兴大花园建设的有效机制。构建农合联高效组织运行体系,探索由农合联承担涉农部门部分经营服务职能或公共服务职能,建立财政资金支持农合联参与乡村振兴大花园建设的有效机制。二是打造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内聚+外联”,建立“专家团队+产业农合联”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积极探索由各级农合联打造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构建新型合作经济体系。坚持“共建+共享”,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推广开化茶叶、开化清水鱼、开化中蜂等平台型经济模式,建立“钱江源”品牌运营管理机制,构建“品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链,完善小农户与乡村振兴大花园建设有机衔接机制。四是建设新型农村信用服务体系。坚持“创新+集成”,开展信用服务创新集成示范创建,扩大农合联会员授信范围,开展各类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优化示范性家庭农场综合险等农村保险产品,探索发行农村金融债券。

5.加快品牌集成改革

开展新时代“开化龙顶”品牌集成改革,以构建现代茶产业基地生态体系、质量管控体系、科技支撑体系、主体培育体系和产品销售体系为目标,以布局优化、品质提升、产业融合为重点,形成产出高效、品质高端、绿色生态的现代茶产业发展之路。构建基地生态体系,创新“种质资源保护+茶叶绿色防控+标准基地建设+现代农机应用”机制;构建质量管控体系,创新“品质追溯监管+统一生产标准+智能精深加工”机制;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创新“专家团队服务+数字改革赋能+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主体培育体系,创新“多方利益联结+抱团规模经营+全产业链集成”机制;构建产品销售体系,创新“云上茶市平台+产品多元发展+茶旅三产融合+品牌集中推介”机制。

(九)强化支撑体系建设

1.提升农业设施装备

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形成完善的管护监督和考核机制。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1.1万亩,提标改造高标准农田4万亩,实现农田机耕路全覆盖。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升工程管护水平,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地,支持各类农业主体建设产地和区域性的仓储设施,培育具备技术领先优势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链主”企业。支持建设区域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开展茶产业全程机械化试点,加快适宜农机操作的农田、丘陵的标准化建设,加快山地轨道车、无人机等现代农机的推广应用。在提升茶产业“机器换人”示范水平上,继续扶持其他产业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的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示范乡镇(园区)和示范基地,推动农业“机器换人”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十四五”末主要产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

2.推动数字“三农”赋能

推进数字乡村规划建设,基本实现行政村5G网络覆盖。依托全省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开展开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建立地方数据仓。围绕生产管理、农产品流通营销、行业监管、公共服务、乡村治理5大领域,推进乡村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开展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园区、数字农业工厂(数字牧场、数字渔场),“十四五”期间新建数字农业工厂10个和数字化改造规模种养基地40个。推进“网上农博”线上建馆,鼓励发展农村直播带货,以数字化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加强养殖、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动物检疫防疫、屠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肥药两制”改革等数字化监管,推进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创造性探索农村公共服务数字化场景,加强“浙农码”应用,加快实现面向主体对象的“一站式”“一对一”的码上预警、码上政策、码上服务、码上营销、码上监管等功能,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件事”服务,“十四五”期间赋码量达到5万。围绕乡村整体智治,加快集成和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农村宅基地和农房管理、乡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业务数字化应用。争创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

3.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一是鼓励农业科技创新。依托农创客孵化园项目,引进农业创新型企业,培育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创新主体。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种业创新、现代食品、农机装备、农业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研发应用。二是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加强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健全农业科技领域分配政策,落实科研成果转化及农业科技创新激励相关政策。三是构建科技合作网络。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强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深度合作。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农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重要公共科技资源优势,推动面向科技界开放共享,整合和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借脑”发展,增强新品种和适用先进技术引进和创新。

4.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以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农民综合素质提升为主要内容,开展系统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培训,构建农民教育培训长效运行机制,整体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队伍。以“农创客”为重点,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组建农村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壮大新一代乡村企业家队伍,完善乡村企业家培训体系。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育。加快建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载体及师资、标准、认证体系,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培训。以“两进两回”行动为引领,建立健全激励政策,畅通青年、乡贤等回乡通道,开展“三农”后继者培养,把回乡务农创业的大学生、青壮年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作为培养重点,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培育计划。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及省委实施办法,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更新农业管理理念,实现“三个转型”,纯农业管理思维向农业全产业链管理转型、抓农产品产量向抓农产品质量转型、农产品生产管理向供应管理转型。做好扶贫机构改革工作,推动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变的工作格局构建。加强涉农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沟通协调机制建设,形成部门间、部门内协同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鼓励实干创新

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持续解放思想,做到敢想敢试、敢闯敢干,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抢先发展、抢抓机遇,在发展战略、目标定位、路径策略等方面持续探索,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大格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形成积极进取、包容失败的制度文化,涵养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良好风尚,让干部放开手脚、消除顾虑,专心致志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建功立业。

(三)完善投入机制

在积极争取市级以上各类财政补助资金的同时,县级财政优先保障用于“三农”发展的财政投入,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调整完善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构建以高质量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有效破解农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优化乡村营商环境,鼓励创新投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

(四)保障用地需求

优化农村国土空间格局,协调解决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矛盾与需求,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以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通过合理复垦、盘活和新增建设用地优化村庄整体格局,统筹做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多方面保障乡村产业、公共服务和农民住宅用地的合理建设需求。完善农村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县域内新增耕地指标优先用于折抵乡村产业发展所需建设用地指标。

(五)健全考核制度

为确保农业农村现代化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应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多层次、多角度压实相关方面的责任。要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一把手亲自抓的重农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出台本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下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推进相关工作的实绩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抓紧制定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止于一句表态,而成为各级干部的行动自觉和制度规则。

(六)强化队伍建设

根据农业农村工作实际需求开展人才招引,不断充实和壮大“三农”队伍。以“年轻化、专业化、历练化”为导向,优化干部梯队和专业结构。制定实施“三农”干部培养中长期计划,结合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等,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进一步规范落实中层干部任免使用规则和程序,配齐配强中层干部队伍,优化年龄、专业结构。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持续深入开展“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强化“两个责任”落实落细,从严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突出抓好集中培训、专题教育,强化风险点管控,构建完善的反腐倡廉机制。大力开展正风肃纪专项教育整治行动,加强风险防控,补齐各项短板,消除各类隐患,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

附件:1.开化县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核心指标

2.开化县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3.开化县区位分析图

4.开化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图

5.开化县产业平台布局图

6.开化县美丽乡村布局图

7.开化县乡村旅游发展图

8.开化县乡村未来社区图

9.开化县功能分区图

附件1

开化县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核心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单位

2020年基期值

2025年目标值

备注

农业

高质高效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20.3965

22.5194

2%年均增长率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亿元

14.33

15.8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亿斤

3.15

3.15


开化龙顶品牌价值

亿元

27.16

40


开化茶叶全行业产值

亿元

21.5

40


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40

100


生猪自给率

%

65

80


保障型蔬菜基地面积

2500

3500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1

4


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0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

%

98

98


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

%

58.87

60


县级以上龙头企业

54

65


家庭农场

1552

1700


土地流转率

%

54

60


亩均化肥施用强度

千克/公顷

412.5

375


亩均农药施用强度

千克/公顷

2.55

2.25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90

98


废旧农膜回收率

%

90

95


农业综合机械化率

%

71

75


新建数字农业工厂

2

10


数字化改造规模种养基地

13

40


“浙农码”赋码量

0

5


农村

宜居宜业

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占比

%

49.8

100


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占比

%

16.5

66.7


美丽乡村示范乡镇个数

7

12


未来乡村建设个数

1

10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

%

85

100


中高端民宿

50

200


A级以上景区村庄

203

255

行政村全覆盖

3A级景区村庄

30

55


农民

富裕富足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647

36387


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

12225

22010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

1.91:1

1.8:1


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

亿元

1.7

2.73



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消除率

%

72.73

100


附件2

开化县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

名称

建设

性质

项目

选址

建设期限

建设内容和规模

总投资

(万元)

“十四五”投资

(万元)

“十四五”

目标

责任(谋划)单位

重大项目范围

重点

实施

争取

实施

研究

探讨

一、重要农产品保供工程



1

畜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新建

全县

各乡

2021-2025

1.规模畜禽场改造提升:投资1500万元,结合养殖场生物安全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需求,改造提升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25个,存栏2000只以上禽场5个,进一步优化场区布局,完善卫生防疫基础设施设备,配套病死动物收储设备,提升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适当扩增挖掘产能,推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朗德鹅标准化养殖:投资1500万元,建造标准化养殖厂房、仓库等建筑面积2760平方,新购置国内先进的朗德鹅养殖、鹅肥肝加工设备,将原朗德鹅养殖及鹅肥肝加工项目整体搬迁,形成养殖6万羽朗德鹅及年产6万副鹅肥肝的生产加工能力,实现养殖、加工一体化,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中蜂蜜粉源林打造:蜜粉源树种植及蜜粉源林抚育是中蜂产业发展的基础,结合“种植百株蜜源林,生态修复彩化园”、“五边”种植蜜源林等活动,投资1000万元种植抚育蜜源树50万株,深化“中华蜜蜂之乡”建设,打造标准化中蜂养殖场(基地)5个。

4000

4000

完工

农业农村局



2

“粱花”科创产业园

续建

墩南村、

上安村

2020-2024

新建红高粱、多彩油菜花系列产品深加工厂房2万平米,占地面积60亩,生产线及设备,仓储用房用地4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

13300

12300

完工

两山集团、大溪边乡



二、农业高质量发展工程

3

开化县池淮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

续建

航头村、池淮村、坝头村等

2020-2022

池淮数字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园、生态休闲农业项目、开化龙顶茶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园、畜牧业生态循环发展示范园、美丽乡村建设。

51160

27710

完工

池淮镇



4

茶产业链延伸项目

新建

相关

乡镇

2021-2023

1.风情茶园建设:在全县范围内选择4个交通区位良好、园相优美的茶园,通过基础设施提升、景观改造等措施,打造风情茶园,进一步提升茶旅融合。2.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建设:新建茶粉冻干生产线一条,新建抹茶生产线一条,改造提升速溶茶生产线一条,改造提升代用茶生产线一条。3.品牌建设:参加省内外大型茶事活动,组团开展茶叶品牌展示、展销、推介等,利用新媒体加大品牌宣传力度。4.茶产业科技支撑: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茶产品研发、茶树品种选育、茶叶溯源系统建设、茶园绿色防控等,提升茶产业科技含量,助推茶产业延伸。

2900

2900

完工

农业农村局



5

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项目

新建

相关

乡镇

2021-2023

项目主要建设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基地800亩,构建农业物联网追溯系统,发展铁皮石斛种源基地35亩;建设铁皮石斛加工中心1500平方米(主要为厂房租赁、装修以及设备购置),中医药研学科普体验园20亩,休闲康养体验展示中心800平方;建设铁皮石斛品牌直营店10家。建设太秋柿800亩、祁东酥脆枣500亩、猕猴桃500亩、冬桃200亩等新品种生态精品水果示范基地2000亩,建设内容包括品种引进、连栋大棚、水肥一体系统、绿色防控、果园主干道、围栏、排灌沟渠、生物有机肥、育苗基地、冷库、品牌包装等。以村头镇为核心打造十里风荷基地800亩,增设特色主题景观节点,建设莲文化主题村庄,建立3个特色家庭农庄,建设农产品展示中心1个。

3200

3200

完工

农业农村局



6

何田乡清水鱼农业产业强镇项目

新建

何田

2021-2023

1.标准化清水鱼生产设施建设:(1)新建禾丰茶园清水鱼标准化示范养殖基地建设;(2)十一都清水鱼苗种繁育基地建设;(3)规模基地及散养鱼塘设施提升改造建设,规范标准建设底部排污、尾水处理、人工增氧、循环水利用等设施。(4)养殖配套水利设施建设修复,对禾丰、田畈、柴家等村的鱼塘防洪堤、养殖进排水渠道、拦水堰坝等进行清淤、扩建、修复建设。2.清水鱼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设:(1)何田清水鱼冰鲜冷链供应体系。(2)何田清水鱼活鱼流通配送体系。3.清水鱼文化弘扬和品牌运营包括:(1)清水鱼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2)清水鱼品牌宣传推介建设。

6600

6600

完工

何田乡



7

东方国药—开化县中医药产业链开发建设项目

新建

马金

2021-2023

项目计划在马金镇域范围内打造全草类药材生产线一条,新上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生产线两条,药食同源品种生产基地一个300亩,规范化种子种苗基地100亩,浙西特色中药材产地加工、仓储基地,建立全草类药材“共享车间”、浙西特色中药材标准体系研究及追溯系统。

15000

15000

完工

农业农村局



8

花开龙上田园综合体

新建

青阳

片区

2023-2027

以龙山溪整治为引领,整合发展溪东蚕桑创意园区、旭日中蜂园区、新青阳新西兰牧场、联盟菊花园区、华兴沃龙岛,成为集现代农业、休闲度假、智慧农业于一体新型田园综合体。规划总面积3平方公里。

35000

10000

部分项目完工

华埠镇



9

“钱江源味道”清水鱼养殖基地项目

新建

长虹

2021-2025

围绕碧家河水库建设养殖清水鱼基地+休闲垂钓+清水鱼饮食体验馆+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清水鱼养殖基地,打造高田坑精品鱼塘,建设清水鱼可溯源体系,统一标识;同时全乡清水鱼养殖大户鱼塘改造提升。

5000

5000

完工

长虹乡



10

国家公园未来茶社区

新建

池淮镇芹源村

2021-2025

一期:新建茶融创空间810平方米(三层),改建博物馆345平方米,庭院及连廊140米;新建钱江源特色产品展示馆135平方米,改建林下生态园350平米,新建农耕体验园及珍稀动物园19998平方米,新建竹林茶空间210平米;二期:新建竹林茶居600余平方米及配套,研学配套房1500平方米。

3290

3290

完工

池淮镇



11

药食同源健康产业园项目

新建

池淮路口村、余田畈村、潭头村3个行政村境内

2022-2024

打造龙顶观光茶园、黄金茶园;同时配套打造以茶道休闲文化为特色的路口养生茶楼,以茶道研学为特色的益龙芳•茶博研学馆,以茶道养生为特色的国医馆、中医药科技服务站,明处土茶园•网红直播基地。

打造药膳产业村、八月炸精品种植基地、花溪•农耕体验营地 、食疗产业村、潭头村荷•食疗产业、莲藕种植园、畲族文化纪念馆,美食街及游船码头等。

8173

8173

完工

池淮镇



12

齐溪大龙“龙顶茶源”文化村项目

新建

齐溪镇大龙村

2022-2025

"1.以“龙顶茶文化”为核心,建设集会务、展示茶文化,品茗交流、休闲娱乐、住宿于一体的茶旅综合体;

2.打造淳开古道及龙顶茶道布局龙顶茶道景观,依托大龙溪和村居打造水岸人居宜居风景;

3.建设以大龙村周边文旅资源布局龙顶人家宜居区、龙顶茶源寻访区、风景茶园休闲区、万亩金花观光区、森林氧吧生态区,库区风景观光区。"    

5000

5000

完工

齐溪镇



13

忘忧花园--秘境之旅

新建

芹阳办密赛村

2021-2022

忘忧花园农业建设项目以开发挖掘中国母亲花,萱草文化农业为主线,通过建设萱草生产观赏区,萱草新品种科研开发,以及以萱草文化为主的体验,以萱草产业推广发展的种苗繁殖生产的四个建设内容。该项目也正是围绕金溪画廊典范村打造战略布局下,重点补足典范村农业产业发展短板,为浙江省政府打造的“诗画风光带”增加一个产业与之旅结合的示范点。也是衢州市委推动未来乡村建设中产业植入带动村民,村集体,响应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践行。该项目建设也为“四省边际大花园”建设增添亮点。

5300

5300

完工

两山集团



14

钱江源“果实联盟”产业示范带

新建

开化县音坑乡

2022-2023

"现有乡村产业发展为基础,集中力量推进数字化音坑建设,打造“三园三区一带一中心”。通过项目实施,提升建设农旅主导产业示范基地,提高果蔬品质,建设植物工厂、新品种育苗基地、农产品直播基地、开心示范农场、果蔬精品园、仓储中心、“果实联盟”综合中心等, 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盟“果食联盟”,统一品牌、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化体系,依靠大数据中心的有效集成,采集和发布供求信息,形成统一的品牌销售;加大数字经济新技术、新设施、新业态在乡村产业发展领域的应用和转化,形成可复制推广、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循环模式。  

20000

20000

完工

音坑乡



15

家思产业融合基地

新建

华埠镇新青阳村

2022-2026

该项目建设周期从2022年—2026年,主要建设内容分为4大核心区块:数字化养殖观赏区、互动观光区、产品深精加工销售区、鹿文化产品认知展示区。

9000

7000

部分项目完工

华埠镇



16

“蟠姜"农文旅融合    示范项目

新建

芹阳办事处龙潭村

2021-2023

1、蟠姜扩种。现有蟠姜基地85亩,蟠桃山“蟠姜”种植基地扩大种植规模至300亩。                                                                2、产业用房建设。新建旅游农产品展销中心,主要用于农特产品展销馆、电商培训、直播学院、数字化农业展示平台等功能。同时建设部分地下姜窖。                                                         3、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旅游农产品展销中心旁道路拓宽施工约1600米;包括村委会至蟠桃山道路提升工程。                                                                                  4、村庄综合整治提升。蟠桃山自然村旅游集散中心改造提升,同时在周边建立地下姜窖。

5、蟠桃山自然村、蟠姜文化挖掘。以蟠姜为文化为主的外立面改造提升;适时举办蟠姜文化节、蟠姜运动会等。

5000

5000

完工

芹阳办事处



17

苏庄加油共同富裕项目

新建

苏庄集镇、余村等

2022-2023

按照油茶+林下经济,油茶+康养研学的思路,对全镇油茶产业进行系统提升,主要建设内容:1.油茶林套种黄毛耳草。以余村万亩油茶花园为主要建设基地,结合油茶改良工作,套种金马草;2.油茶产业小微企业园建设,用地10亩,建设标准厂房,服务油茶深加工、油茶壳综合利用以及黄毛耳草粗加工;3.木本油料研学中心。建设山茶油文化展示、木本研究开发为一体的展示服务中心;4.油茶地理标识提升。结合苏庄溪小流域治理项目,串联打通镇域范围主要油茶基地、产业园等,进一步提升苏庄品牌形象。

5000

5000

完工

苏庄镇



18

农业品牌发展项目

新建

相关

乡镇

2021-2023

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三品一标”认证、品牌宣传推广、“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钱江源”品牌管理平台建设,提升大农旅、大营销、大科创水平,培育优质农产品基地,有效驱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5500

5500

完工

农业农村局



三、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工程

19

肥药两制改革项目

新建

全县

2021-2022

1.数字化平台建设;2.农资店创建;3.试点主体培育;4.信息采集;5.指导培训;6、肥药定额示范区建设;7、测土配方施肥建设;8、统防统治工作;9、农药废弃包装物、废旧农膜回收;10、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11、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点建设和运维;12、主要农产品检测费。13、病死猪无害化处理;14、浙江省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

1201.12

1201.12

完工

农业农村局



四、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

20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新建

各项

目村

2021-2025

打造一批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美丽乡村达标村。

20000

20000

完工

农业农村局



21

农村清洁工程

新建

255个行

政村

2021-2025

对全县农村环境卫生进行保洁,推进垃圾分类,健全保洁队伍。

10500

10500

完工

农业农村局



22

“幸福林山”公共服务强基项目

新建

林山乡詹村

2021-2023

立足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优势,重点发展中药材观光农业及红色文旅产业,以乡政府所在地为核心区,聚焦中药文化为主题,对照开化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地指标,推进人口集聚,重塑乡域空间,重点利用一期土地(廿亩畈地块)对产业发展、红色文化、卫生、教育、金融等资源予以通盘统筹布局,包括但不限于对现有的卫生院、幼儿园、文化站、农商行、公共充电站、电商物流公配中心等基础设施进行新建或迁(改)建,并结合“小县大城、富民安居”工程,在集镇规划区内辅以布置一定量的新村建设。

7150

7150

完工

林山乡



23

国家公园长虹芳村集镇生态移民集聚区建设项目

新建

长虹

乡芳

村村

2021-2023

1.国家公园长虹芳村集镇生态移民集聚区建设设;2.小镇客厅及国家公园展示馆建设;3.芳村烈士陵园建设;4.芳村沿河一条街建设;5.集镇各类基础设施提升;6.芳村集镇湿地公园建设;7.集镇生态环境提升工程;8.数字化建设。

10000

10000

完工

长虹乡



24

开化县东城欣苑四期(异地搬迁)项目

新建

芹阳

办事

处小

桥头

2022-2024

项目选址芹阳办小桥头村,规划用地面积约33333㎡,总建筑面积约76907㎡,主要建设安置房、产业用房和市政配套设施。

35770

35770

完工

农业农村局



25

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

新建

马金镇

2021-2021

建设取水工程、原水管道工程、净水工程(综合池、V型滤池与反冲洗用房、加药间、排水池与排泥池、污泥浓缩池、污泥平衡池、污泥脱水机房、送水泵房、变配电间与柴油发电机房、综合用房、机修间与仓库、传达室)、管网延伸工程、供水规模为3万吨/日。

20100

20100

完工

住建局



26

华埠镇农贸市场迁建工程

新建

华民

片区

2022-2026

该项目规划拟用地40亩,规划建设一座现代化智慧农贸市场,市场层数共有四层,包括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分有蔬菜交易区,冷链交易区、水果交易区等区块,同时将配套建设综合性超市,项目建成后拟创建四星级农贸市场。

15000

15000

部分项目完工

华埠镇



27

星空小镇——国家公园未来乡村

新建

长虹

2023-2026

1.星空科普馆;2.远程观测台;3.露营区;4.星宿高田高端民宿集群村。

10000

7000

完工

长虹乡



28

未来村庄·高合

续建

马金

镇高

合村

2020-2025

一心一带分四区;一心:村公所,即高合党群服务中心;一带:竹筏漂流带;四区:民宿休闲区、创意农业区、清水鱼乐区、乡愁记忆区。主要包括民宿休闲区、创意农业区、清水鱼乐区、乡愁记忆区。

13000

10000

完工

马金镇



29

马金镇乡村振兴工程

新建

马金

2021-2025

办公楼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祠堂,居家养老,美丽宜居村建设、机耕路建设,停车场建设等。

12000

12000

完工

马金镇



五、产业融合提升工程

30

大黄山康养茶修福地

新建

村头镇

2021-2023

以传统村落康养基地为主,征收民房35幢,造康养配套的游客接待中心、传统村落展馆、特色民宿等,建设两茶体验中心、林中茶墅、茶餐厅、制茶工厂观光区、两茶研学基地等。

15000

15000

完工

村头镇



31

共同富裕-林药康养示范项目

新建

杨林镇新川南村王山水库片区

2021-2025

村集体、农户以山林入股形式与森古公司共建:1.林下近自然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繁育区、栽培区)--铁皮石斛、灵芝、三叶青等2000亩;2.森林康养体验基地(森林疗养区、森林穿越区、森林运动区、森林露营区)380亩;3.林下中药材研学教育基地120亩:利用民房、护林房、厂房及学校修缮成高端名宿(石斛阁、灵芝阁、重楼阁、黄精阁、金线葫芦阁等主题房间)、森林数字康养中心、两山转换基地培训中心;4.林药精深加工基地1000平方。  

12300

12300

完工

林业局



32

“云岩柿谷”研学基地项目

新建

村头镇士谷村

2021-2025

"以打造士谷国家地质文化村为核心,以古芳线为主轴,以产业业态为主导,全力打造“一心、一带、一谷”                                                                                                        一、一心。以白云岩、叠层石等特色地质文化为主题,深度开发云岩翠柏、寒武煤海、前山玉林、采矿遗迹等20处景观节点,探索开发祈福溶洞,新建地质文化博物馆,打造浙西国家地质文化村、“江南张家界”。

二、一带。以古芳线为纽带,串联沿线各村,形成共同富裕带。对古芳线进行提升改造,提升改造路段长度共计8.483公里,沿线布局打造古色研学、地质科普、高端民宿等产业业态,串联余玠故里-小溪边、地质研学—士谷、村头门户-古竹、荷花之芯-芳林等村,打造一条共富产业带。

三、一谷。红遍柿谷。结合一村万树工程,在士谷村庄沿线房前屋后种遍柿子树,打响红遍柿谷品牌。深度开发富硒地块,加快发展富硒农业产业。"    

15800

15800

完工

村头镇



33

溯源研学风光带

新建

张村村、中村村、茅岗村、树范村等

2021-2025

"建设三大版块:

第一大版块历史文化研学版块,双溪口遗址区块,计划盘活利用原坑口老电站,积极招引主体,投资2000万元建设双溪口遗址公园,沐心谷青少年研学营地。以梅花诗谷为主体,梅花诗文化为灵魂,按照“一核六板块”的功能布局,打造一个梅花主题的大型文化旅游休闲基地。

第二大版块是农耕文化研学版块。打造一批示范基地,启动“四千计划”,打响土蜂蜜、番薯干、喇叭豆腐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农事观光、农耕体验,带动亲子游、采摘游。

第三大版块是红色文化研学版块。在源头里艺术村落和开化第二水源茅岗水库的基础上,谋划打造“将军故里”红色文化研学版块。"    

33600

33600

完工

中村乡



34

霞州艺创园区

新建

下淤

村、音铿

村、儒山

2022-2026

1.下淤老区建设:修复村庄古道、古巷,修复下淤村古八景、村庄老宅外立面美化,墙面手制墙绘。2.艺宿家综合体:收储闲置土木结构古宅30幢,联片集中打造、内部装修布置。3.汉唐香府2期建设工程。4.双创中心,用于艺术家及双创人员办公。5.特色商业街,同时建设主题文化馆。6.读经源古村落等配套设施提升。7.下淤村手工艺作坊、艺创花街、艺术家街区、两山展馆、共享食堂、东山堂等建设。

35000

20000

部分项目完工

音坑乡



35

马金水产业园

前期类项目

马金镇

2022-2025

用地约825亩,依托开化水库建成后的丰富水资源,以水为主题打在一流水产业园,主要建设研发中心、生产加工中心、仓储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办公楼等,以及配套公用设施。

200000

200000

完工

马金镇



六、共同富裕先行建设工程

36

开化“移合园”共富联盟一期项目

新建

马金镇工业园区、杨林镇川南新村

2022-2023

开化“移合园”共富联盟一期项目,包含马金移合创业产业园和杨林移合创业产业园。其中,马金移合创业产业园占地面积19亩,总建筑面积202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收购现有闲置产房、新建厂房等;杨林移合创业产业园占地面积6亩,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来料加工厂房及物流仓储用房。    

5000

5000

完工

民政局



37

“1+5+N”供富链体系建设

新建

全县

2021-2023

项目分三年实施建设一条“1+5+N”模式的“供富链”。即在开化县独山村易云产业园旁,占地38.2亩,建筑面积22580多平方米的1个供应链中心。充分利用乡镇基层社闲置的资产,在池淮、桐村、马金、村头、华埠建设5个冷链仓储中心。在11个已确定合作的基地及综合服务社、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建设收购点。项目总投资估算10200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4880万元、设备购置费4220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700万元、预备费400万元。

10200

10200

完工

供销社



38

国家公园“甜蜜共富”项目

新建

马金镇高合村、芹阳办金路村等

2022-2024

种植蜜粉源树50万株,建中蜂养殖示范基地100个、智慧蜂场50个、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中蜂产业园2个、蜂蜜加工厂2个、蜂机具加工厂1个;配套中蜂全产业链数字化软件开发5套。

8000

8000

完工

农业农村局



39

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新建

全县

2020-2022

扶持100个村实施农业产业、光伏、物业用房建设及店面购置等项目。

9520

9520

完工

农业农村局



40

开化县80MWp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新建

村头镇武源村

2021-2022

建设规模为80MWp的林光互补光伏电站及80MW的储能设施。

34000

34000

完工

村头镇



七、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工程

41

龙坦窑陈列馆项目

新建

国家

公园

外围

苏庄

区块

2022-2025

龙坦窑遗址修复以及建设博览馆(建筑面积约10000㎡),将苏庄镇范围内的香火草龙,古田保苗节,唐头古佛节,农家满山唱,龙坦青花窑瓷等文化、民俗风貌、优良生态等一一展示。打造舞龙广场,可以更好展示香火草龙文化。

8000

8000

完工

县文广旅体局



42

华东农耕文化生态园

前期类项目

芹阳办事处

2022-2025

总用地约200亩,分四大片区,分别为农耕馆区25亩(原茶博馆)、非遗馆区59亩、室内营区30亩(原如歌印业)、户外营区86亩。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非遗文化博物馆、户外营区和室内营区,主要包含农耕文化主体展馆、非遗主展馆、龙顶茶苑、文创产品展示区、数字三农馆、精品民宿、趣味运动场、品牌加盟书店、田园体验区等30余个业态,拟打造成集吃、住、游、购,田园农耕体验,非遗制作体验,农耕研学于一体的多功能研学基地。

15000

15000

完工

两山集团



43

第七、八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

续建

唐头

村等

21个

项目

2019-2022

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进行古建筑修复、古道修复、与风貌有冲突的建筑物整改、搬迁安置区建设等。

2400

1800

完工

农业农村局



44

第九至十三批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

新建

各项

目村

2021-2025

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进行古建筑修复、古道修复、与风貌有冲突的建筑物整改、搬迁安置区建设等。

5850

5850

完工

农业农村局



七、支撑保障体系强化工程

45

高标准农田建设类项目

新建

开化

县域

2021-2025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高标田1.1万亩;建成高质量高标准农田示范点2处,0.2万亩。提升高标田4万亩,建成高效节水面积0.5万亩。

15000

15000

完工

农业农村局



46

乡村振兴水利工程

新建

相关乡镇

2021-2035

农民饮用水巩固提升,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现代化改造3个,山塘综合整治77座,山洪沟治理12公里,齐溪水库电站改址重建、龙潭水电站挡水建筑物提升改造及其他电站生态化改造。

93600

44000

完成50%

水利局

乡村振兴水利工程



47

茶厂片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新建

坝头

茶厂

片区

2021-2023

通过将坝头茶厂片区173亩建设用地进行复垦,建设温室大棚100亩并种植特色有机蔬菜,20亩蔬菜瓜果集约化育苗中心及配套水、电、可视化智能管理系统。

12000

12000

完工

池淮镇



48

农业产业园

新建

苏庄

2021-2025

以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为基础,集农业生产、科技、生态、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该项目将围绕“果、蔬、花、木”四大产业,实现农业智能化管理、精细化作业、规模化生产。

10000

10000

完工

苏庄镇



49

浙皖赣农业物流港项目

新建

池淮

高速入口区

2022-2025

项目总用地面积114亩,新建池淮镇农产品交易中心、批发市场、茶叶加工基地等,配套建设停车场、公厕、道路、绿化等。

6000

6000

完工

池淮镇



50

农产品电商孵化园项目

新建

芹阳

办事

2020-2021

在马园隧道口大健康数字经济产业园1号楼,建设农产品公共服务中心含有1000平米的农产品展示区,1000平米的农产品直播销售区,600平米农产品包装、分拣、物流区的装修及配套设施的包装仓储配送中心,建设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淘宝、抖音、快手等农产品网红直播基地。打造农产品供应链。

800

800

完工

农业农村局



51

钱江源数字三农产业园项目

新建

芹阳

办事

2021-2022

1.建设数字三农云平台服务中心。2.建设全县“三农”基础数据中心和全域地理信息库等。3.建设“三农”作战指挥中心。4.开发10个“三农”应用系统。5.各乡镇政府、有关村和示范基地建设应用端。

13000

13000

完工

农业农村局



52

中国蓝龙虾生物育种全球种质中心项目

新建

杨林

镇霞

光村

2022-2026

建设全球首个红螯螯虾种质库,国家级红螯螯虾良种场,占地606亩,包括:核心亲本谱系库、原种引进/隔离/驯化区、标准育苗厂、产业研究院。

40168

20000

部分项目完工

杨林镇



合计

957382.12

8145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