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2400262700X6/2025-0044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5-01-14 | |
发布单位: | 村头镇人民政府 | 有效性: |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总体情况
一是基层党建筑牢战斗堡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发放《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864本,通过“自学+集中学”“线上学+线下学”等形式累计开展集中学习70余次,覆盖党员1728人次,推动党规党纪入脑入心。强化党员队伍建设,把致富能手、村级后备干部、产业带头人作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确定积极分子4人,发展预备党员9人,转正党员6人,应纳尽纳、应储尽储后备干部38名。
二是项目建设增强产业活力。以项目建设作为产业转型主抓手、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全力协调保障项目建设要素。武源80MWp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茶果飘香产业联盟共富园项目完成主体建设,为农业产业深加工转型提供基础保障;村头镇黄山萤石矿综合开发利用项目仅两周完成采矿区土地征收签约,项目投产后将成为村头工业“压舱石”。
三是社会保障殷实民生福祉。持续加强低收入人群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以“物质类救助+服务类救助”模式扎实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救助和民生兜底政策落实工作,走访救助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668人次。深入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适配护理床、助听器、沐浴椅等辅助器具71件;坚持扶残与扶智并举,组织18名残疾人参加电商等各类培训,新增残疾人就业12人。增强居家养老助餐服务供给能力,“中央厨房”服务累计送餐25000余份;村社老年食堂累计提供助餐服务40000余餐次,助力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四是社会治理深化平安保障。树立“抓早抓小,抓苗头抓源头”的理念,联合平安法治办公室、应急消防管理站、综合信息指挥室三方力量,聚焦安全生产、矛盾纠纷、社会治安等问题,走村入户、上门倾听、宣传防范,2024年以来,答复办理各类信访事项112件,化解信访积案2件;发放安全生产宣传资料3500余份,检查生产经营单位520家次,排查整治大小隐患485条,扎实推进平安建设。
(二)标志性工作
一是扎实保障萤石矿项目稳步推进。村头镇黄山萤石矿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经多次现场踏勘、组织召开协调会,最终实现选矿区落地村头。项目采矿区土地征收签约启动后,面对征地农户多、征收时间紧等问题,日夜攻坚、排除万难,稳步推进土地征收工作,仅两周时间,完成签约114户,签约率达100%,比原计划提前24天完成,为项目有序推进提供坚实保障,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开采、早出数,获县委县政府批示肯定,荣获集体嘉奖。
二是圆满实现朝阳征收“双百清零”。朝阳片区征收启动以来,村头镇党委政府干群一心,和衷共济,解决了一批征收重点难点工作,保障征收工作顺利推进,切实做到公开透明,主动靠前服务,进一步把征收政策讲透、讲清、讲明,不断打消农户顾虑,转变农户思想,变“要我搬”为“我要搬”。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状态,在6个征迁小组中率先实现108户100%签约,按时完成100%腾空,荣获集体三等功。
三是有效驱动招商引智成果转化。抓好信息摸排,筛选确定重点招商对象,全面走访寓外知名人士40余名,对接硕博人才7名。“点对点”精准对接洽谈,先后赴上海、杭州、广东等地外出上门招商100余天,获取有效项目信息34条,率先在全县乡镇招商组签约落地投资1.08亿元的年产18亿支铅笔、彩色铅笔项目。实行“一项一策”“一企一案”,协调解决项目用地、规划问题,完成铅笔项目土地摘牌。
四是持续推进四季花果园转型升级。围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发展思路,精细化建设“四季花果园”,持续发挥“院地合作”平台优势,推进望圭谷水果种植示范基地、青山村枇杷精品园、石畈村水果新品种示范与推广基地等农业项目建设,全镇水果种植面积突破2000亩;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循环种养,探索发展石畈村“桃园+土猪+秸秆+蚯蚓+土鸡”立体种养、孔山村“豆蛙共生”模式和长庆、士谷等村的“荷鳖共养”“荷鱼共生”种养结合模式,带动村民增收共富。
(三)存在问题
一是镇财政压力较大。镇财政税收来源不多,加之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刚性支出较大,财政运行压力大。二是村级产业需转型。村集体产业以农业产业为主,受到市场、气候等外界因素影响明显,抗风险能力不强,如莲子酒等农产品面临滞销,亟需转型。三是部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思想不够解放。部分村干部受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影响,对新政策、新观念接受程度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和拼搏精神,导致在工作中墨守成规,难以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需求。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一)坚持党建引领,激活干部队伍内生动力
一是深化思想教育,强化政治引领。持续深化政治学习成果,组织系列专题学习会、研讨会和座谈会,引导党员干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通过擂台比武、项目谋划竞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强干部上下沟通、统筹协调和工作落实能力的培养,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二是优化用人机制,激发干事激情。综合运用“工分+排名”,实施“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以合理容错纠错激励大胆创新,树起“凭实绩论英雄”的实践实干实绩导向,让有激情、有能力、有干劲的同志脱颖而出。三是强化监督管理,筑牢廉政根基。围绕“强作风、严纪律、树形象”实践活动,狠抓镇村两级干部队伍党风廉政建设,“两局”“两驾”问题常态化监督、持续性强调,坚持把谈话提醒作为对干部日常监管的重要手段,用严的纪律作风推动队伍战斗力不断提升,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推动产业升级,增强经济发展核心动能
一是特色农业现代化。以“院地合作”为支点,充分发挥省农科院和浙江农林大学人才与技术支撑优势,全面开展基地共建、技术共享、人才共育等深入合作。加快精品水果基地建设,现代设施标准化配套,增强四季花果园规模化管理能力。加快茶果飘香产业联盟共富园项目建设,完善数字化生产和冷链仓储基础配套,深化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水果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产品高端化、品牌化,把“好口感”转化为“好口碑”。二是工业结构新型化。优化规上工业企业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包括技术咨询、市场拓展、安全保障等全方位、多层次服务。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加强与浙江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省地质院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强化黄山萤石矿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对新型材料产业上下游企业吸引力,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三是文旅产业品牌化。以开化县乡村旅游“星”计划为契机,深化“地质+生态旅游”模式建设,推动农业优势与新兴地质优势融会贯通、叠加放大,形成“地质+赏花+品果”的农文旅特色,提升四季花果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补强农文旅产业展览、销售、消费服务等薄弱环节,积极开展节庆活动,举办品果摘金水果采摘节、“花开木兰”油菜花节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关注,全面激发乡村旅游市场活力。
(三)聚力项目建设,提升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一是集思广益谋项目。深入各村开展调研工作,全面激活现有资源潜力,积极协助各村结合“一村一品”谋划产业类项目;聚焦稳定发展、质量提升、共同富裕等关键领域,结合专项债及超长期国债,谋划士谷水库、村头镇智慧产业园等一批项目,丰富镇级产业项目储备库,增强资金争取竞争力。二是全力以赴推进度。基于现有资源条件和区域发展实际,深入践行“变不可能为可能”,密切关注黄山萤石矿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前期的土地报批、资金筹集、手续办理、政策落实等关键环节,积极与县财政、资规、环保等部门沟通协调,确保资金、土地等要素落实到位。全力推进杭淳开高速公路项目征地等前期工作,以村头干部在朝阳征迁中的铁军速度,保障镇村发展尽早享受“接杭”的交通区位优势红利。三是多管齐下强招商。组建招商项目服务专组,加强招商引资的服务和保障工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推动年产18亿支铅笔、彩色铅笔项目早投产、早出效。瞄准目标行业、企业,深度走访、精准招商,通过现有萤石矿、茶果飘香产业联盟共富园等项目,吸引更多相关产业的投资和企业入驻,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扎实换届摸排,焕发村级队伍发展活力。
一是领导干部挂包,压实责任到位。成立换届选举前期调研领导小组,通过主要领导牵头、班子成员包村,开展联村团队入户调研工作,确保所有党员、村民代表全走访、全调研,充分听取村情民意。二是聚焦重点难点,摸底排查到位。聚焦平稳换届,强抓村情摸排,从以往换届情况、历史积案化解以及“一肩挑”人选等重点问题,梳理出重点问题清单,动态调整稳定、可控、复杂村三色名单,制定一村一策,重点跟进换届重难点问题,针对性开展工作。三是围绕队伍优化,分析研判到位。结合前期初步评估结果,定期开展分析研判会议,深度谈话后备干部,逐村逐人调研分析,为换届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推选出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一肩挑”人选。
(五)优化民生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美好篇章
一是强化社会保障,提升民生福祉。加强动态性低保、低边救济等社会保障工作,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加强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二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正气。深入挖掘余玠、赵抃等历史名人故事文化内涵,着重保护敦怡堂、长者祠等8个县级以上文保单位,持续对非遗传承工作深挖细掘,寻找非遗传承人,积极争取刊登衢州晚报、衢州日报等媒介广泛宣传村头非遗故事,做好非遗传承工作。三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全。围绕创建平安村头目标,深化综合信息指挥室中枢作用和全科网格建设,建立“问题收集-集成上报-分流交办-问题处置-评价反馈”的工作闭环机制,达到基层治理“两网融合”,实现受理事件流转率、交办率和结案率均达100%。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