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补短板,建言“十四五”短板汇总
时间:2021-12-16 14:26 来源: 开化县 浏览次数:

2020年3-4月,县政协组建10个子课题调研小组,围绕找补发展短板,建言十四五”课题深入基层,摸清第一手情况,查找发展短板。在全县政协委员中开展建言十四五,我来献一策活动,建言献策内容结合入10个子课题调研报告之中。现将查找出的发展短板汇总如下:

一、工业方面

(一)现有工业园区亟待提升。一是低效用地盘活难。由于我县工业用地取得的成本较低,低效用地企业宁愿闲置也不愿意退出。“亩均论英雄”工作部门合力不够,基础数据收集难,评价结果认可度不高,低效用地有序退出的倒逼机制难以执行到位。二是亩均效益低。工业园区现有在走破产程序的有5家135.23亩,停产企业 29家820.78亩,土地用而未尽企业20家用而未尽土地323.75亩;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为D类企业,2017年46家1037.29亩,2018年26家483.59亩,两年均为D类的有22家433.95亩。三是内涵扩大再生产能力欠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缓慢。我县工业仍以传统产业、加工型企业为主,如灯管企业多数生产设备落后,以传统产品为主。新兴产业刚刚起步。大健康产业中泰康搬迁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糖醇产业没有下游产品跟进,农副产品加工未形成工业化生产。工业企业智能化水平低,企业主转型升级意愿不强。

(二)工业产业配套不足,平台建设滞后。一是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工业园区新安片区由于先天规划不足,没有预留供热廊道,集中供热无法实施;片区水压不足,企业断水时有发生。杨村片区污水处理设施正在建设,集中供热还在规划当中。二是杨村片区二期尚在建设,土地只能满足县内现有化工企业搬迁。三是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不足。物流业发展水平偏低,检验检测、技术及法律咨询、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等中介服务业机构不足,服务质量不高。

(三)工业政策扶持不够精准。一是政策面面俱到,对企业的扶持效应不够显著。扶持政策的制定“面”宽量少,到户的金额小到几百元,存在撒胡椒粉形式。工业“四十条”有关设备补助的封顶,造成亿元以上的较大项目为了享受政策最大化,往往拆成若干个小项目,以至于近几年我县的大项目较少,能列入省市县长工程的就更少了。二是政策靶向不准,做不到精准扶持。工业40条中的科技政策(有7条),由于我县工业基础薄弱、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科技创新投入少等因素,有的优惠政策大部分工业企业享受不到。三是部分政策门槛设置过高。现行的人才政策都是针对“高精尖”人才,并且最低要求必须是本科及以上人才可以享受各方面的优惠政策,普惠性不强,对提升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效果不明显。

(四)工业生产成本偏高。一是中介机构发育不全。我县中介机构挂靠经营现象严重,人员通用现象也多有存在,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学历)低下,难以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二是光伏行业组件企业物流成本偏高。光伏组件产品市场主要在市外、省外,运量大,本地物流企业价格高,网络叫车需加价,物流成本很高。传化产业园打造刚起步,物流功能区建设有待时日。三是光伏行业部分生产环节用电成本偏高。硅片产品和生产设备更新换代快(目前大约三年一个周期),随着价格的不断下降,电费成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目前我县电力成本在单晶棒生产成本中约占55%。我县工业电价大幅超过中西部地区,影响了光伏行业的竞争力。

(五)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一是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少。据调研,仅华康、合成、七一这几家企业拥有自己的创新团队,能正常开展科研活动,有创新产品储备。二是科技创新投入少。企业的创新投入严重不足,2018年度规模以上有R&D活动支出企业11家,共0.9亿元,仅占GDP比重0.65%。政府投入不足,2016-2018年工业政策兑现平均每年3265.02万元,其中科技线上政策兑现平均为358.35万元。三是创新人才少。据调研统计,我县共有产业工人约4.5万,在一、二、三产业中占比分别为1.4%、21.7%、76.9%。目前工业企业中“211”、 “985”本科以上57人,存在现有人才数量不多、质量不高、企业高层次人才难招难留等问题。

二、文化旅游方面

(一)引流不强。文旅产业要发展,关键要解决把人引进来的问题。虽然我县已经连续十九年实现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双位数增长,但总量依然不大。

拳头不够硬。就目前而言,根宫佛国依然是我县发展文旅产业的拳头产品。虽然根宫佛国是我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发展得也很快,2019年接待游客已近200万人次。但是和周边几个知名5A景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全省5A景区当中也排名靠后,知名度和影响力尚不能做到覆盖全省、辐射周边,对我县文旅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依然偏弱。前不久的清明小长假,周边多个5A景区人满为患,如黄山景区长假第二天8点不到就达到2万限流,紧急闭园。反观根宫佛国,清明长假3天的游客量才10756人次。

交通不够好。虽然我县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但距离现代旅游发展“快进慢游”的要求还有差距,外部交通缺高铁仍是硬伤,同时高铁到站后抵达核心景区的通达性还差“最后一公里”。

营销不够强。我县虽然位于浙皖闽赣生态旅游协作区以及5A景区核心圈的中心,“近邻”就有千岛湖、婺源、黄山、三清山等千万级客源的5A级景区,“远亲”还有山海协作的桐乡乌镇也是千万级,但是无论是近邻还是远亲,我们都缺乏有效的举措推进文旅产业的资源共享、人流互动、利益共赢。突显出市场主体宣传营销思想上不主动、专业人才缺乏、政府引导不够精准等问题,良好的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有效转化。

(二)停留不足。文旅产业要做大,让人停下来、住下来、产生二次消费是重点。2019年我县旅游收入首次破百亿,但人均消费只有近700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免费游是趋势,但迎接免费时代的准备还不充分。近年来,我们通过参与“全球免费游衢州”活动,积攒了一定的人气和口碑。显而易见的是旅游团、旅游大巴明显多了,但是“游婺源、住安徽、送根宫”成为我们发展旅游新的尴尬。一方面我县的酒店接待能力不足,我县仅有6家星级酒店,价格偏高,与黄山、婺源等地同星级标准不具竞争力;一方面缺少与市场接轨、与免费游配套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商品购物中心、美食一条街等旅游集聚市场;另一方面我县具有良好口碑的两茶一鱼农特产品,开化纸、砚、瓷、根雕、美食等特色文旅资源,产品开发深度不够,品牌价值不强。

体验游是关键,但体验游的产品开发明显不足。一是夜间经济还是空白,缺少让游客非住不可的夜游产品,这方面虽然根宫佛国已经作出了积极尝试,但市场还没有形成。同时,满足游客夜间娱乐消费需求的茶吧、酒吧等业态产品缺乏。二是品牌价值不强,近年来我县的民宿产业发展迅速,精品民宿数量占全市三分之一,但是民宿集群以及具有市场影响的民宿品牌还没有形成。“1+10+N”的研学旅游布局已初见成效,但挖掘的深度、培育的力度还不够,影响力还不强。

(三)回流不够。文旅产业要做强,让游客来了还想来、看了还想看、吃了还想吃、买了还想买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无论在文旅项目打造、产品开发、商品设计的时候,都要厚植文化的根。只有讲好文化的故事,才能赋予旅游吸引点、共鸣点、记忆点、回味点,才能实现我县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我县文旅产业的定位不突显。开化是个好地方,但我们发展文旅产业的定位不够清晰,究竟主打的是休闲度假、还是康体养生、还是猎奇探秘,总感觉特色不突出,没有形成具象的、符号式的文旅品牌。

我县文旅产业的文化符合不强。我们的根雕、纸、砚、瓷、美食、两茶一鱼等文旅产品,在文化挖掘上、体验感打造上、仪式感设计上,还缺乏让人记忆深刻的亮点、回味无穷的故事。

覆盖浙江、融入上海、辐射闽赣皖,影响全国、走向世界应该作为我县“十四五”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的当下,省内以及周边短途游应作为主攻点。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打通堵点、做深文化应该作为我县“十四五”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我们觉得,开化文旅产业大有可图、未来可期,开化“十四五”的发展文旅产业必将迈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三、农业农村方面

(一)农村劳动力匮乏,农业生产动力不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城市吸纳优质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农村青壮年大量向城市流动。相关资料显示,全县外出务工劳动力8.5万人以上,约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50%。外出的大多是青壮年,在家务农的基本是留守老人、妇女, 即使是留在家里的劳动力,也会选择在当地的工程建设项目打零工,使得本来留在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少之又少, “农村空心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当前农村最显著的特征。而且,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结构偏低,技术接纳能力差,新技术难以推广到位。

(二)农村土地抛荒严重,亟需落实土地新政。据县农业农村部门资料显示,2019年全县承包到户的耕地约为17.95万亩,全年性耕地抛荒面积在1.4万亩以上(实际上远不止这个数)。主要因为,种植农产品收入不高,但是农产品种植成本持续上升,特别是一些贫瘠地和边远山区地带,往往投入的成本更多,但却与取得的收入不成正比。以传统种一亩水稻为例,除去种子、农药、化肥等物耗和请人犁田、插秧、收割等人工费用,平均亩产收益仅400元左右。另外,受传统思想影响,部分农民宁愿土地抛荒也不愿意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用来做其他商业用途或者将土地承包给外来企业。

(三)“三农”人才队伍不足,影响适度规模经营。调查发现,我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农民中的“能人”,拥有很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但没有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另一类则是有土地情结的民间资本投资人,认为农业有发展的潜力,就投资于现代农业,但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既懂技术又会管理又能营销的全面型农业人才严重缺乏。目前,我县乡镇农技人员要么是年纪偏大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偏弱;要么是年纪轻不懂“农事”,农技推广人才“青黄不接”,而且乡镇农技人员行政化现象非常普遍,无力给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指导,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四)产业竞争力不足,供需匹配能力欠缺。农业产业萎缩以我县的茶产业为例:全县茶园总面积12.5万亩,从事茶叶行业人员5万余人。茶叶产销季节性强,我县茶产品结构单一,以交易开化龙顶绿茶为主,红茶、黑茶、白茶等其他茶类基本上不在市场上交易,没有茶具、茶机、茶餐饮、茶食品等茶产业延伸产品,春茶结束后,导致茶叶市场逐渐萧条,人气不足,与全域旅游、钱江源优质农副产品的联动不足,与西湖龙井等知名茶相比缺乏竞争力。再比如,清水鱼和蜂产品的销售手段依然是老乡代购、自家经营销售等传统的“小打小闹”模式为主,经营主体接受新事物、新理念能力弱,市场供需信息沟通不畅,均出现了产品供不应求与销路不畅的问题。

(五)美丽乡村建设同质化,生态宜居“原色”缺失。近几年,我县深化“千万工程”,持续实施精品村、特色村、提升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项目,统筹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厕所、庭院“四大革命”,补齐了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实现美丽乡村提质扩面,变盆景为风景。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同质化现象突出。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程,但在目前我县的村庄规划中很少突出各村的生态、文化、产业特色,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另一方面,村庄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存在“千村一面”现象,生态宜居“原色”缺失。

四、林业方面

(一)林木效益相对较低。受资金投入不足以及历史上不平衡、单一化的发展模式影响,我县低效林比例高,全县尚有1.7万余亩宜林地和10万亩左右芒杆山未绿化,乔木林亩均蓄积只有4.54立方米,林地生产力未能充分发挥。同时,我县针叶林比例高,根据2018年森林资源监测结果,全县针叶树面积占林地总面积287.4万亩的51.7%,超过一半,林相景观性较差。

(二)林业支柱产业缺乏。20世纪80-90年代,杉木一直是开化林业的支柱产业,木材加工厂遍地开花,随着木材行情的下滑,木材加工厂也出现萎缩,但一直没有出现替代产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强,我县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一般都局限于本村发展,没有向周边辐射,对全县的产业发展基本上没有带动作用;二是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足,我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林业企业不多、规模不大。现在融合发展的企业以种植业和服务业融合为主,基地+工业、工业+服务业和基地+工业+服务业的几乎没有。

(三)监管能力逐步弱化。机构改革后,乡镇林业工作站已并入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加上林业产业在农民收入比例不断降低,乡镇对林业工作重视程度也在不断降低,基层林业工作有逐步弱化倾向,导致近年来侵占林地案件每年仍有20-30宗,破坏湿地现象时有发生,非法狩猎、违法经营野生动物行为依然存在。

(四)队伍建设力度不足。经了解,目前我县林业人才队伍呈现“老龄化”趋势,如县林场40岁以上专业人才占了92.5%,队伍总体活力不强,思想僵化、精神懈怠、工作作风松垮等现象依然存在。同时业务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如对现在我县新发展香榧、林下种植中药材等产业缺乏技术指导能力。

五、水利方面

(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量调剂能力弱,关键还是缺少一些能蓄能调的水库。开化县降雨量相对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900多毫米,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常形成洪水,洪水来得快去得快,既容易形成洪灾,洪灾过后又经常干旱,满足不了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流量的需求。如杨林镇的王山水库,地处龙山溪源头,集水面积达15.3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近2000万立方米,而现有水库经过多年的淤积,正常库容仅80余万立方米,远远满足不了防洪供水的需求;桃坑溪地处县城北侧,小流域洪水暴涨暴落,由于地处县城,河道的拓展空间有限,同时随着根宫佛国景区的扩大,水生态用水也可为景区增添一分灵气,因而在上游建横坑水库也有必要;又如池淮镇十里干滩流域,是省级农业示范园区核心区,同时也是我县的传统旱片,其上游有一山谷集水面积达6.19平方公里,具有很好的筑坝建库条件等等,另外饮水保障也需要建一批小水库如大溪边乡的大坑口水库。

(二)城乡供水体系还需加强。自2003年开始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以来,我县饮水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同时应该看到县城水厂供水范围内的问题不大,仍有相当部分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供水条件没有彻底改变,还有13万人为单村供水,320个单村水站多从山涧溪流截取。主要问题是供水保证率不高,以引山沟水为主水源,干旱季节断水情况时有发生;水质也得不到保证,水源保护存在隐患,梅雨时水质混浊;管理规范难度大等,很难和县城一样同质同网同价,在十四五期间需要进一步提升完善。

(三)水利项目在治水造景、富民强村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上再提升。这一点不能说是短板,可以理解为好上加好吧。近年来,水利项目的实施实实在在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如马金溪治理工程为百里金溪画廊经济带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马金霞山、姚家、音坑姚家、下淤、华埠金星等村无不因水而兴,2018年马金溪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村的成功仅是百里线上的几颗明珠,尚没有全部连成线,同时规划中的很多节点也没有全部实施到位,随着开化水库在十四五期间建成,流域洪水将基本削除,水资源和生态流量得到保证,为充分发挥水利生态优势,建议在十四五期间从管理和补强上再升级。

六、基础设施方面

(一)系统不“优”,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据了解,截至2019年底,我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631.768公里(比2014年增加117.936公里),公路网面积密度为73.14公里/百平方公里(比2014年提高了5.29公里/百平方公里);但三级以上公路498.897公里,仅占总里程的30.57%,农村公路1416.849公里中,有1132.871公里是四级公路,占比达79.96%(路面宽度基本小于5米,最小3.5米),公路技术等级结构明显不合理。另外农村公路与农村公路之间、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之间尚未完全畅通,特别是县域西北部路网联通度不高。在十四五期间,应系统谋划,优化路网结构,特别是增加低等级路网的投资,提升三级以上路网结构比例。

(二)标准不“高”,农村公路建设不完善。从2003年开始,我县先后通过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县乡公路砂石路面硬化、联网公路建设、“四好农村路”建设,已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和全硬化的目标,基本解决了农村出行难的问题。但开化县地处山区,地理条件复杂,受地形限制,公路大都依山傍水修建,弯道较多、线性不畅,道路建设标准不高,通村公路路面大部分宽度只有3.5、4.5米,错车道设置间距偏大,汽车会车难,“通而不畅”成了另外一种出行难。另外,我县农村公路桥梁的病害也非常严重,普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建造,设计标准偏低,荷载承载能力不足,经过几十年的运行,病危桥数量逐年上升。截至2019年底,农村公路上的452座桥梁有214座为三、四类桥需要限制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路况及安全问题成了农村公路的又一难题。理顺养护管理类体制,强化属地管理职责,加大养护经费保障,确保农村公路的交通安全,应作为十四五期间交通设施领域的重点进行完善。

(三)总量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根据2019年统计,开化中心城区道路长度达到39.12公里,主干路17.12公里,次干路4.54公里,城市路网密度达到8.9公里/平方公里。但由于带状山区城市的特点,东西向的大通道偏少,南北向的交通又不畅,投资成本较高等因素,城区道路普遍等级不高,宽度偏窄,呈现量足,质不高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影响通行。比如说中心城区一桥至三桥之间,东西向通行有三条(一桥、二桥、三桥),南北向通行三条(解放街、江滨路(西)、江滨路(东)),路网密度是大的,但道路及桥梁等级不高,普遍偏窄,加上周边公共设施布局较多,上下班高峰时段车流量较高,拥堵现象时有发生。

总量不足还体现在另一个大家都关注的问题,就是城市停车问题。据了解,自2016年以来,城区机动车保有量年增长2000余辆,电动车年增长5000余辆。据了解,开化城区机动车保有量6万余辆,非机动车近8万余辆,以成千上万数量增长的机动车,与一成不变的道路桥梁形成了巨大的逆差。自停车收费实施以来,解决了一些问题,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在本来宽度就不足的城市主干路两侧设置了停车位,占用了非机动车道,压缩了路面行车空间,增加了道路的拥挤度,无序停车问题解决了,但带来了城市交通问题。能否考虑引入社会资本或国企力量结合旧小区改造,拓展有限空间,增设立体停车设施,做大增量,消耗路面停车等措施去解决停车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分析。

(四)机制不“全”,基础设施管养不到位。目前,我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涉及多部门和单位,缺乏系统、全面规划,导致基础设施在使用、建设、管理、维护中经常出现散乱的现象。比如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往往道路主体工程推进较快,但管网配套工程的建设时序不一,时有重复开挖现象,带来资金浪费和社会负面影响。项目建设后的设施管养主体也不统一。举个例子,可能大家在生活中会碰到,就是市政道路上的井盖问题,各使用单位自主管理,有的时候发现一个区域多个井盖受破坏后,不同时间段不同单位在修复。这样既浪费资金又产生不利的社会影响,这就是因为体制问题,制度不健全,造成设施管养难到位。市政基础设施的统一谋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养需进一步研究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七、教育方面

(一)城乡义务教育布局不尽合理。一是中心城区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开化一中、开化二中、北门小学办学规模均超出2000人,不符合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评估要求;实验小学、天地外校、华埠镇中心小学等学校在校生已到办学规模极限。二是中心城区学区划分困难。近年来交付的商品房(如:中梁望府、国金一号、凤凰台、大棚坞等)大都集中在实验小学学区,新生入学需求人数远超实验小学招生人数;城东小学每年还有2个班空余学位,但学区很难覆盖到新开的楼盘,且城东新城正在建设,就学不便,家长选择的意愿不强,难以为实验小学解决新生入学分流问题。三是全县小规模学校比例偏高。目前全县48所小学,200人以下的有32所,占了三分之二,其中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有12所,占了四分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小规模学校数量将会不断增加,进一步造成教师资源稀释。

(二)教师队伍总体实力有待加强。一是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是性别结构矛盾。我县2015—2019年共招录722名教师,其中女教师高达588名,占比81.44%;另一方面是学科结构矛盾。如义务教育阶段音体美等专业教师较为短缺;普通高中由于新高考选课影响,物理、化学等理科教师普遍富余,而政治、历史、地理等文科教师则出现不足。二是名优教师总量不足。目前,我县在职特级教师3人、市级名师名校长20人、县级名师名校长40人,名优教师总量偏少,引领力不强;另外高学历教师数量也偏少,引进高层次教师难度较大,全县在职教师具有硕士学历的仅有45人,占比1.81%。三是教师外流现象严重。教师队伍的流动同全县公务员、事业单位一样,每年均有外流。特别是近几年招录的周边县市户籍教师,她们回原籍工作的意愿强烈。每年通过调离或辞职回原籍工作的教师将近50人。

(三)学前成人教育发展仍需加快。一是公民办幼儿园发展不均。公办幼儿园园所环境优美,设施设备齐全,教育理念先进,保教质量优质。但是,民办幼儿园除了开化一幼、文创幼儿园、马金叮当幼儿园等少数园以外,很大一部分还存在着场地小、设施少、师资弱、管理松等问题,保教质量相对较低。二是公办幼儿园师资配备不足。目前,全县共有公办幼儿园19所,班级128个,专任教师109人,按照省一、二级幼儿园标准的班师比1:2,省三级1:1.5的要求,我县还缺口多少136人。目前各园只能通过园聘教师暂时解决。三是乡镇成校基础薄弱。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办学场地、编制、经费不能做到“三独立”;设施设备不足,不能满足成人培训和学习需求,不利于学校的正常运行。虽然近几年学前教育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有了较快发展,但在“十四五”期间仍是我县教育体系发展短板。

八 、卫生方面

(一)公共卫生短板。开化县建立了疾控部门、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上下联动的重大疾病“防、治、管”服务体系,经历此次疫情,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的矛盾更显突出。一是应急保障能力薄弱。在疫情下,没有专属的基层卫生应急救援队,疾控部门在发挥应急防控上因人力配置不足、缺乏财政保障、与各乡镇、部门协同配合不足,导致防控工作能以第一时间推进。此次的新冠疫情防控明确了疾病预防是政府优先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并实行了多部门联合协作的疾病防控工作模式。如何做好多部门协同、以备待战仍是当下需要考虑的问题。二是专业化能力薄弱。按规范化要求,疾控中心编制不低于1.75/万人,县监督所编制不低于0.8/万人,目前我县疾控、监督所人员数量与县域内常住人口数难以匹配。且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队伍极不稳定,如从事疾控项目人员约三分之一是临时性或无医学资质人员。县乡两级专业人员的匮乏,导致处置重大公卫应急能力的薄弱。三是基础检验能力薄弱。目前我县具备PCR检测能力的实验室仅有疾控中心1个,尚且还没有单独的实验楼,县级医院皆不具备该项检测能力,实验室设备也过于落后。在病毒检测与疾病控制上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一旦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将会难以支撑。

(二)医卫人才短板。一是现有卫生人才严重不足,人员青黄不接。县级医院专科医师尤其是麻醉、B 超、中医科和儿科医师严重不足。部分基层卫生院检验、放射、B超等技术科室因无专业人员配备,导致设备空闲,或由其他非专业人员进行兼职,如此便大大降低了医疗服务能力,不能满足患者需求,致使患者满意度下降。更需要关注的是乡村医生队伍的青黄不接。2017年与2018年对比,村卫生站(室)由原来的339家缩减到115家,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弱化。现有的173名乡村医生,平均年龄高达到58.8岁,小于40岁的乡村医生只有4人。二是人才招不进留不住,队伍不稳实力不强。受区域位置、经济条件所限,我县基层医务人员经济待遇普遍偏低、职称晋升空间不大、发展前景欠佳,因此造成人才难引进或引进人才整体素质能力不强。近十年来县级医院招收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江西、安徽、湖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二本毕业生,高层次的卫生人才引进极少,充实并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的医疗团队略显困难。部分素质能力较好的,一有机会便向外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导致我县既有的人才流失严重,卫生人才队伍稳定性差。虽然我县已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层绩效改革、定向培养等改革,较快地提升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水平,但距离周边发达地区差距仍然明显,对青年人来说越来越没有吸引力,队伍“输血”困难。

(三)医疗服务短板。一是医疗能力仍不能满足群众服务需求。近年来,我县加大了“双下沉、两提升”、重点学科等建设力度,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但是,距离老百姓健康服务需求仍有差距,我县目前暂无一家三级医院,领军型人才数量不多、学科建设能力不强、基层卫技力量薄弱,老百姓对名医名专家的需求强烈,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很多患者仍然愿意“舍近求远”到大医院就医问诊。二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仍需加快。现行医疗服务价格不能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药品耗材使用比例仍然偏高,医院收入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目前我县已多次开展专题调研座谈,并完成相关数据采集测算,以降低检验检查收费标准为主的腾空方式,但仍未能有效改变医院收入结构性矛盾。

(四)卫生资源布局、利用短板。一是基层卫生单位基础设施陈旧。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卫生院设备比较落后,部分卫生室场地老旧,规划布局不合理,业务用房拥挤,占地面积少。阻碍了卫生院正常业务的开展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无法满足当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特别是在人口集中的乡镇,此类问题更显突出。二是智慧医疗的普及率依然不高。尽管我县已启动智慧健康云平台建设,基本打通了县乡两级医院信息壁垒,实现了健康大数据的互联互通,但是,开化是人口外流大县,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居多,对移动支付、远程诊疗、智慧结算等信息化诊疗服务的认同感不强,智慧化使用率依然偏低,信息化技术推动资源下沉的效果没有完全凸显。三是大健康工作氛围不浓。健康开化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很多乡镇部门在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策、重大工程项目等过程中,未充分进行健康可行性研究,公共政策、健康审查制度还没有执行到位。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管理等健康体系建设,仍然需要建立跨部门协同高效的运作体系,如公共场所禁烟工作就需要高效地集合多部门力量,动员全社会参与,才能取得成效。

九、社会方面

(一)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2019年底我县老年人口7.7258万,预计2030年增加到11.5万人,2040年将达到历史峰值13万人。养老服务与人口老龄化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全县养老机构共17家,床位数1228张,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为6张,与《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0张的标准,相距甚远,好地方高质量发展养老事业任重道远。

一是县福利院一床难求。县福利院是社会养老首选,设计床位178张,现已使用179张(专护加床),入住率高达100.6%。截至2020年2月,报名排队要求入住的老人已有143人,还有很多有意愿但被现实劝退的。

二是乡镇敬老院门可罗雀。全县15家敬老院,每个乡镇有一家,共有床位790张,平均每个敬老院有52张床位,但入住只有309人,入住率不到40%,除华埠镇常年收住40余人,其他平均仅收住17人左右,最少的齐溪敬老院只收住8人。分析原因:(1)基础设施简陋。多为20多年的学校老房子改造,建筑设计不符合规范,无基本配套服务用房,消防设施不能达标,新建的位置偏僻冷清。(2)服务质量低下。15家敬老院共有管理人员47人,每家家3个管理员(1个负责人,2个厨师);队伍年龄偏大,最大的72岁,50岁以上有9个;文化程度不高,高中以上只有8个;拿固定工资,没有绩效考核。这样的队伍,只能提供简单的吃住和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医疗康复、心理咨询、文化娱乐,以及失能老人的照护服务不可能提供。(3)社会观念狭隘。多数农村百姓认为养老是自家的事情,子女都在身边,交给社会养老,怕背上不孝的骂名。

三是居家养老蹒跚起步。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作为解决社会养老问题的重要补充,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亟不可待,但同样困难重重。目前已建成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家(芹阳荷花社区、音坑、马金、村头、中村、何田、大溪边)。目前运行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服务项目单一。服务涵盖面或是区块完善度都不够,老人一般较多是在中心就餐,而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项目还难以跟上,致使许多的养老中心发挥作用不够、流于形式。(2)经费保障困难。中心设施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财政补贴、慈善捐助等,实际运行情况不容乐观,政府收入有限,没有市场化收入模式,难以对公益化支出作出有效补偿,难以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3)专业人才缺乏。居家养老服务不同于家政服务,在医疗、康复、心理等领域需要专业化队伍提供。目前活跃在中心的大多是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知识培训的人员。同时,居家养老服务繁琐且有一定的职业风险、职业地位社会认同较低,人才保障更难。

四是市场化养老举步维艰。市场化养老是政府养老的有益补充,但从仅有的一家机构(华埠·颐养乐园)运行看,实属不易。设计床位260张,有22位管理人员,各方面设施、服务水平、收费标准与县福利院不相上下,但福利院一床难求,它仅使用了57张,入住率只有21.9%。分析市场化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1)市场培育不够成熟,传统观念里,这一代老人信赖政府办的机构,对民办机构信任度不够。(2)政府扶持政策力度不够,省里补助省6000元/床、县配套2000元/床(发达地区地方1:1配套)。

(二)残疾人服务能力不强。一是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缺位。我县现有残疾儿童(含未持证)70余名,每名残疾儿童均有具体康复需求,其中,有智力康复需求约15人,肢体康复需求25人,听力语言康复需求10人,孤独症(自闭症)康复需求10人,其他康复需求10人;残疾儿童数量以每年10-15人递增。因我县没有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周边地区康复机构水平不高,我县残疾儿童一般选择在杭州、宁波等地康复机构进行康复,康复成本和生活成本较高(一名残疾儿童在外地康复一年的康复成本在3-5万元,生活成本在2万元以上),许多残疾儿童家长强烈要求开化能建一所残疾儿童康复机构,便于就近开展儿童康复。二是残疾人教育难以满足需要。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和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在我县是几近空白,培智学校现有残疾学生约100人(含送教上门),这部分残疾学生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以至于进入培智学校后无法适应学校生活,在培智学校毕业后得不到继续教育的机会,最终影响就业。目前仅在县职教中心开展烹饪培训卫星班,共6名学生,尚未毕业。三是无障碍环境建设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县部分公共服务场所、老旧小区等无障碍缺失,在广大农村,无障碍观念淡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依旧面临困难。无障碍设施建设未纳入设计验收标准,如坡道不规范(太陡太滑)、入口太窄(轮椅不能通行)、断头路(盲道)普遍存在等,造成建成的无障碍设施无法实际使用;部分公共场所和乡村两级在建设时没有规划无障碍,往往由县残联在发现后予以改造。无障碍设施使用、监督、管理缺位,在无障碍设施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被恶意侵占甚至损坏的现象,如盲道被占用、无障碍通道改成他用、扶手、栏杆被损坏等。

(三)弱势群体发展能力薄弱。一是收入水平和稳定性不高,存在脱贫后返贫的隐患。低收入群体普遍存在体弱多病、年老残疾、文化程度偏低、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很难找到稳定性、规范性和收入较好的工作,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去接受更多的教育培训,工作和发展的机会不多,大多都是徘徊在非正规就业形式中,贫困脆弱性较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即使脱贫后,由于主客观原因又可能重新返贫,甚至落入“贫困陷阱”的恶性循环。二是产业带动低收入人群增收的“造血”能力不足。2018、2019年度安排扶贫重点帮扶村项目资金1887万、2339万,计划均为54个,平均一个项目39万元,相比其他县市区(如常山县2019年7个项目2270万),我县项目存在“低小散”的情况,包括消薄类项目、抱团发展的产业项目几乎没有。各乡镇、村谋划申报的大多为基础设施类项目,产业发展类项目储备严重不足。即便有产业项目,多为传统的种植业,管理要求较高,效益周期较长,助农增收、集体经济发展作用短期难以显现。三是情感和精神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一方面低收入人群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原因,表达和追求自己的利益的能力较低,在涉及他们自身利益时,他们的声音很难被大众听到,只能依靠政府或传媒来为他们说话。另一方面,低收入人群处于社会底层,除了对物质生活条件改善的需求之外,更需要的是来自儿女、来自亲人、来自邻居、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关爱。特别是在农村,娱乐场地、设施相对比较匮乏,娱乐方式较单一,低收入农户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十、信息化方面

(一)智慧城市建设短板。当前,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县级层面智慧城市建设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板屈指可数。在实际推进中面临一些不足和短板:一是项目化运作经验不足,目前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往往采取政府采购模式进行,导致系统建设完成后,在运维方面,技术类、事务类等业务没有剥离,仍由政府部门内设机构直接负责,导致运维效果差、效率低,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二是项目包装能力不足,难以获得上级资金支持,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巨大工程,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由于各部门各自建设和项目包装能力的不足,无法整合成一个大项目,难以争取到上级资金的支持。三是政策制度有待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哪些平台建设可以政府投资、哪些系统可以由社会投资,政府投资的项目运作方式可以有哪些,哪些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需进一步规范建设要求(我县目前新建的个别小区网络、电视都没有),特别是现在的5G网络建设,由于投资大,运营商动力不足。

(二)农村电商短板。一是农村电商产业基础薄弱。农产品本身具有鲜明的特点(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以传统农户家庭生产模式为主、保质时间较短、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等),影响了电商效用的发挥。二是农村电商人才匮乏。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开展技术培训难度大,知识接受能力和熟练操作能力偏弱,严重抑制了电子商务的推广和应用。三是开展农村电商的相应基础设施不完备。农村电商对信息通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有一定要求,农产品储存和运输存在瓶颈。

(三)政务公开短板。一是公开的内容不够全面、方式不够创新。政策解读方式单一,缺乏政策简明问答、网络问政、政策进社区等方式。二是制度落实不到位。公开程序不严格,随意性大,各部门、乡镇未能很好认真履行信息发布审核职责。三是公众参与度不够高。在“五公开”中,注重结果公开,公众参与重大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单一。